合什么作。
大家都忙,u2最近在忙著全球巡演,回國之后,李杰又要忙著第二張專輯。
就在今天晚上,李杰定下了新專輯的名字。
“無問”
聽到這個抽象的專輯名,張裴仁既意外,又不意外,概念專輯,通常都很‘抽象’。
“嗯,無問。”
李杰稍微解釋道。
“無問,本身即答案,跟這張器樂專輯也很搭。”
“新專輯的思路已經有了”
片刻后,張裴仁追問道。
“有了。”
李杰如實道:“這張專輯我準備用環境音采樣+合成器+民樂+搖滾的形式。”
“古箏、琵琶、阮、二胡、尺八、大鼓、嗩吶等傳統樂器,深度參與氛圍構建、旋律創作。”
聽著,張裴仁有點小沉默。
那么多樂器放到一起
還是深度參與,能和諧共處嗎
說實話,嗩吶和搖滾樂的結合,那場面他有點想象不出來,眼下很多專輯雖然也有民樂。
但大部分都是噱頭。
加一點民樂,再用一點五聲音階,作品就可以稱之為華夏風。
是的。
華夏風的概念這兩年很火。
但這時候的華夏風和后來的不一樣。
當下,《彎彎的月亮》、《信天游》、《黃土高坡》、《濤聲依舊》這一類音樂,都是華夏風。
它們除了大量采用了民樂之外,歌詞方面也非常的華夏風,要么是那種豪放派,要么是婉約派,滿是意向的美。
這些作品不僅在內地火,也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到了港臺地區。
他們是難得反向入侵的內地歌曲。
因為他們的創作理念和港臺地區不一樣。
如果仔細歸類就能發現,港臺的流行歌曲很多都是偏向于都市情感,以情歌為主。
90年代左右,內地創作的歌曲主題通常都比較宏大,即便是描繪愛情,也是以意象化為主。
通常比較有家園情懷,鮮有‘你’、‘我’之類的個人獨白,也少有‘咖啡館’、‘街頭’、‘日記本’、‘電話亭’之類的都市生活碎片。
不過。
時移世易。
隨著歌星簽約制的崛起,內地的創作也在發生變化,楊玉瑩近期的作品就很港臺。
燕京那邊,相對比較保守,仍然偏集體敘事。
“專輯的事,回頭你跟老賈聊吧。”
張裴仁淺淺地了解了之后,話鋒一轉道。
“我們先聊聊別的。”
“今天你表演之后,有很多日本這邊的唱片公司找到我,他們問你有沒有興趣來日本發展”
“來日本”
李杰啞然道:“日本人那么排外,我來這邊干什么”
此時,內地藝人在港臺發展是備受歧視,同理,港臺藝人來日本發展也會受到各種隱性歧視。
塔喵的。
這種環境下,直接一步垮三步,那不是沒事找事嗎
“真的不考慮考慮日本這邊一張專輯,版稅能賺幾十塊。”
“不考慮。”
聽到這話,張裴仁心中一嘆。
果然。
‘卡子’連港臺都不去,談何來日本
“那好吧,這樣,你們早點休息,明天我帶你們去逛逛東京。”
沒有期待,自然也沒有失望。
“對了,你要換匯的話,來找我,我專門換了不少日元。”
“o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