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全面沉寂的內地樂壇
魔巖唱片的行動很迅速,僅僅半個月時間,燕京分部就宣告解散。
雖然魔巖沒有聲張,處理的很低調,但燕京就那么大點地方,細分到滾圈,那更小。
得知他們全面撤退,哪怕是跟魔巖唱片沒什么關系的樂手,都驚了。
這么突然?
然后。
何永又被罵了一通。
其實,魔巖唱片的全面撤離和何永的關系不大,他頂多只是一個誘因。
真正的主因還是大規模的盜版。
太猖獗了。
盜版專輯的銷量是正版的十倍,甚至更多!
這么多盜版,自然是因為很多中小音像出版機構要吃飯。
1982年,廣播電視部門設立錄音錄像制品管理處,接著,全國上下嫌棄一陣浩浩蕩蕩的音像出版社大進軍。
短短數年時間,先后建立近兩百家音像出版機構。
截至1996年,全國錄音錄像制片的年產量是五億多盒。
雖然全國有12多億人口,但鄉村人口占比接近7成,這部分人很多都不會購置錄音錄像制品。
別說是鄉村人口,大部分城鎮人口也不會購買正版音像制品。
太貴。
一張正版專輯50-80塊,有幾個人買得起?
正版銷量不足,大量中小錄音錄像單位又要吃飯,只能不問來源,來什么生產什么。
而這,也是盜版屢禁不止的原因。
怎么禁?
幾百家錄音錄像單位,根本堵不住缺口。
雖然滾石退出了內地市場,但1994年,世貿組織正式成立,以取代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95年,wto正式運作。
而國內正在積極申請入世,根據規定,加入wto需要開放相應的行業。
值此之際,索尼、華納、bgm、百代四家唱片公司都將目光投向內地音像市場。
他們對入世后的華夏很期待。
畢竟這是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即使盜版問題嚴重,等加入wto,人均收入也會跟著增加。
彼時,華夏至少是僅次于阿美莉卡和日本的第三大唱片市場。
甚至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唱片市場,那也說不定。
誰讓小日子人太少。
別管他們的版權保護有多好,人口限制了這個國家的消費潛力。
當然。
國內市場的培育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但像索尼、百代、bmg等國際巨頭,他們有著豐富的經驗。
可以等。
再者說,他們又不是什么人都簽。
即使簽約,他們也只會簽約毛擰、楊玉瑩、林衣倫、高峰等等火遍全國的94新生代。
搖滾歌手?
什么鬼?
狗都不簽!
魔巖唱片撤退的同時,劉卓暉的大地唱片也解散了,他轉頭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字母唱片。
這家唱片公司也不再簽約搖滾歌手,陳建添成立的紅星生產社同樣選擇發展其他業務。
旗下簽約的搖滾歌手,全面停止活動。
此刻。
許威面臨著艱難的抉擇,是繼續留在燕京等待機會,還是轉型幕后,亦或者回長安?
每一個選擇都很艱難。
“老許,你這是?”
這天,私下小聚時,眼看許威一副玉玉的樣子,李杰驚訝道。
“紅星倒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