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貴。
國內當下最暢銷的專輯是盜版金曲大合集,一張專輯匯聚當下所有的熱歌。
說白了,還是收入限制了消費能力。
日本的專輯定價為什么那么貴,因為那邊的收入高。
僅僅日本一個地區的版稅,就能讓沈良吃喝不愁,從《無問》發行至今,這張專輯在日本一共賣了80萬+。
單曲碟賣了50萬+。
總銷量是130萬。
其中,單曲碟是四首歌,定價1500日元,整張專輯頂級是2788日元。
全是cd。
沒有磁帶版本。
按照7%的銷售版稅,李杰一共入賬1257萬版稅,如果算上港臺、東南亞,以及一部分歐洲地區的版稅。
1996年,《丑奴兒》+《無問》給他帶來了超過2000萬的收入。
如果再算上他給其他人制作的專輯、歌曲版稅收益,全年收入超過2500萬。
當然。
扣掉各種開支、稅費,真正到手的收入大概只有1600多萬。
這筆錢已經遠遠超過當初簽訂的合同。
破保底了!
近期,滾石除了給旗下歌手發專輯,還有一件大事需要解決。
‘卡子’的合約問題,迫在眉睫。
誰能想到《無問》竟然在日本那么爆?
發行之初,他們預測的銷量是專輯+單曲,差不多2-30萬左右,比《丑奴兒》稍高一點。
真正發行之后,《無問》也沒有大舉破圈的架勢。
首周銷量只有3萬+。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張專輯的銷量走勢異常的堅挺。
上了日本ori銷量排行榜之后,它就沒有下來過。
每周都能賣個2-3萬張。
發行快一年了,每周還有一萬多張的銷量,不僅滾石看迷糊了,日本的代理方也是一臉懵逼。
太持久,太堅挺了!
一節更比十節強!
翻遍日本唱片市場行業史,也找不到同類的案例。
如果往西方找,那能找到類似的專輯。
比如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的《月之暗面》,這張專輯就創下了美國公告板專輯榜的最長在榜記錄。
發行幾年,十幾年后,每周還是能賣出幾百、上千張。
幾百字看著不多,但一年有54周,每年有幾萬張,十年就是幾十萬張。
細水長流,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益,用來養老絕對沒問題。
如今。
李杰的《無問》在日本ori榜就有類似的架勢,那些入坑的人,會自發的拉新。
人傳人,老帶新。
有《無問》珠玉在前,日本當地的代理商對于李杰的下一張專輯,可謂是無比的期待。
器樂好!
器樂好啊!
要什么人聲?
純器樂才是王道!
超越國界,跨過語言!
李杰的專輯還沒做完,索尼旗下的代理發行公司就提出一個方案。
買斷!
2000萬美金買斷除大中華區之外的錄音版權收益。
這個價格對于滾石很有吸引力。
畢竟,那是2000萬美金,不是兩千萬新臺幣,只要答應,不管專輯能不賣到那么多錢,他們已經落袋為安。
但。
經過一陣短暫的討論,他們拒絕了這個誘惑十足的方案。
賣斷是很蠢的行為。
尤其是有成功案例在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