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懂搖滾,會吉他的人,都快要頂禮膜拜。
強!
他是怎么做到這般快,這般好,還這般持久的?
這踏馬還是人類嗎?
是人類嗎?
僅憑這一手,現場的樂迷都被震住了,不論這支樂隊的成色如何,單憑主唱、吉他手這一招,在歐美,這叫吉他高手。
在小日子,那邊要中二一點,他們通常將這類人稱之為吉他英雄。
就在李杰彈奏的間隙,愛樂樂團的人已經紛紛入座。
該調設備的,調!
該試音的,試!
李杰這一段長達六分鐘的高速演奏,既是炸場,又是給他們暖場。
當琴弦停下,現場響起如潮的尖叫聲、掌聲。
“噢,mygod!”
“unbelievable!”
“credible!”
“三分鐘,我要這個人的所有資料!”
“安可!”
“安可!”
“……”
數萬人發出的龐大聲浪,席卷著臺上的每一個人,包括那些見過大場面的樂團成員,他們也沒見過這陣勢。
他們平時都是在音樂廳,最多是露天音樂節。
但。
人數通常就幾百,最多數千人。
幾萬人湊一塊?
大姑娘上轎,頭一回!
一旁,今天愛樂團的首席指揮庫特·馬祖爾特地穿了一件皮質風衣,這是為了rock!
此時的他,已經站到臨時搭的一個小臺子上,他先是向臺下的樂迷淺淺的鞠了個躬。
然后。
他面向樂團的成員,從架子上拿起指揮棒。
很快。
一切準備就緒,臺下還是鬧哄哄的,臺上卻安靜了。
嗡!
隨著指揮棒輕輕抬起,好似狂風暴雨的前奏,驟然響起!
臺下。
托馬斯瞬間被擊中。
這些音符好像帶著電流,蹭的一下,直擊他的耳膜,直沖他的天靈蓋。
一發入魂!
接著。
小提琴組入場,高亢的弦樂宛如一把尖銳的刀鋒,刺破長空!
而這。
僅僅只是開場,當吉他、貝斯、鼓先后進場,古典樂與搖滾樂之間,相互映喝,又彼此對抗。
層層遞進,螺旋上升!
一直上升!
當雙方都飆到最高,突然為之一靜!
下一秒。
孤獨的吉他聲響起,這一段solo是精華中的精華,那象征著永不屈服的精神。
吉他聲越來越高昂!
鼓點入場。
同伴,來了!
再是貝斯,低沉的貝斯,時隱時現,它從未離開,它一直都在。
鍵盤和管樂近乎同時切入。
戰爭再起?
不。
只是暫時的尾聲,當進入下一個樂章,雙方的關系不再是對抗,更像是將遇良才,棋逢對手的欣賞。
雙方在碰撞中交融,共同譜寫一場史詩般的戰爭。
即使從頭至尾都沒有人聲,但無聲勝有聲!
另一邊。
《滾石》的副主編喬此時已經激動的面紅耳赤,現場演出的效果比錄音室版本更棒!
更好!
更震撼!
畢竟。
古典樂還得是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