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年底,在00年行將結束之際,恢復本名的周川雄發行個人第九張專輯《trasfer》。
“依然記得從你口中說出再見堅決如鐵,昏暗中有種烈日灼身的錯覺,黃昏的地平線,劃出一句離別,愛情進入永夜……”
就在這首《黃昏》的傳唱中,2001年,來了。
黃昏的這陣風才剛剛刮起,暫時還沒有傳入內地,在內地這邊,《當代歌壇》新年第一刊以【北戴河音樂節】為封面。
不容易!
他們憋了整整半個多月,新聞、照片通通壓了半個月,如果購買2001年《當代歌壇》的第一刊就會驚訝的發現,這一期幾乎是北戴河專場。
從封面到內頁,從歌手獨家專訪,到樂隊、歌迷專訪,再到北戴河當地干部、居民的訪問。
洋洋灑灑寫了大半本雜志。
《當代歌壇》打響了第一槍,接著,最新一期的《音像世界》、《通俗歌曲》雜志也報道了北戴河音樂節。
然后。
香江的《明報周刊》,寶島的《聯合報》也提及了12月的這場內地搖滾樂盛事。
港臺媒體報道,稀奇又不稀奇。
在幾年前,很多港臺媒體都跟風報道過內地搖滾樂,那時候,更多是一些立場問題。
畢竟。
搖滾樂象征著反叛精神。
在內地誕生搖滾樂本來就是一種很不可思議的事,不過,新鮮勁過去,又恰逢內地搖滾樂沉寂,這兩年,港臺媒體已經很少報道內地搖滾樂。
只是偶爾能看到。
大部分還是跟李杰和崔建有關。
這一次,幾萬人的音樂節又讓港臺兩地感到震驚。
寶島那邊稍好一點,好歹面積大一點,有兩千多萬人,香江那邊面積小,人口又少,看到幾萬人規模的音樂節,真的震驚了。
他們當地的搖滾音樂節才多少人?
幾千人的規模,了不起上萬人,因為這里只有娛樂圈,沒有樂壇,搖滾樂只是一個很小眾的市場。
搖滾樂在寶島的情況也差不了多少。
李杰的那張《世界》,如果不是流行側,銷量哪能突破百萬張?
最令李杰驚訝的不是港臺媒體的報道,而是《青年報》刊登了一則【北戴河音樂節紀實】的通稿。
雖然中間夾雜著不少批評,比如留下了很多垃圾,廁所堵了,以及一些安全隱患。
但它報了。
不止是《青年報》,后續《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金陵晚報》等等發行體量頗大的報紙都對這場音樂節進行了報道。
如此大規模的報道,絕對是不同尋常的,罕見的。
那些嗅覺敏銳的人明顯察覺到了這一變化。
即便是部分遲鈍的圈內人,也很驚訝。
見報?
還是大規模見報?
開天辟地頭一遭啊!
是不是哪里發生了一點變化?
變化確實是在發生。
這一切都跟近兩年圈內風氣的變化有關,最近這幾年,那種苦大仇深的歌曲少了很多。
以痛仰樂隊為例,原時空他們在2000年9月發行首張專輯《這是個問題》。
而現在,痛仰樂隊簽約摩登天空后發行的專輯名叫《不要停止我的音樂》。
最初這張專輯的名字應該是‘請不要停止我的音樂’,后來過審時,審核人員覺得‘請’字不太好,就把它給刪了。
這張專輯和原時空那張同名專輯沒什么關系,歌曲只有一首《再見杰克》類似。
其他的歌,完全不一樣。
整體而言要偏流行金屬一點,再保留一點點金屬色彩。
更讓李杰驚訝的還在后面,就在1月中旬,他收到了一個邀請,跟他幾乎同時收到邀請的還有輪回樂隊、許威。
這個邀請是央視《同一首歌》欄目發出的。
同一首歌是什么欄目?
央視的一檔音樂類綜藝節目,每周五晚準備在央視播出,它不同于選秀、音樂競賽。
它更像是一個大型全國巡回式的拼盤演唱會,每一期都會邀請一批知名歌手。
或當紅,或曾經當紅,這些人會在全國不同的城市進行演出。
毫不夸張的說,《同一首歌》就是央視旗下的王牌節目之一,每一期的收視率都很高。
很多城市為了申辦《同一首歌》,都是削尖了腦袋想辦法。
央視是什么單位,不必多言。
曾經的搖滾樂別說進央視,就是登上電視臺都是千難萬難,這一次,李杰、輪回樂隊、許威三人同時收到同一首歌的邀約。
雖然,或許,可能跟這一次的舉辦城市有關。
李杰收到的邀請是長安站,許威、輪回樂隊也一樣,但甭管是哪座城市,能登上央視的欄目,那都是破冰之旅。
消息傳開,圈內震動!
“軍哥,這次真不是你找的孟鑫?”
即使李杰說了好幾次,沈黎揮還是有點難以置信,成為摩登天空的掌門人后,他狠狠地惡補了一些專業知識。
連帶著,他對風向的變化都敏銳了不少。
沒辦法啊。
都是被逼的,如果不了解風向,一張專輯投下去,很可能連個水花都翻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