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僧莫名其妙,只有老和尚低眉不語。
一月后,李老太爺和劉氏來寺里找到老和尚......
“這石橋便是你們的兒子,我最疼愛的弟子......”
老和尚領著李老太爺和劉氏來到石橋前,輕輕地撫著著石橋,眼里的淚水在晃動。
三人坐在石橋邊上,老和尚將李長生的故事告訴了李老太爺和劉氏。
“我可憐的兒子呀......”劉氏抱著石橋的欄桿,痛哭出聲。
老和尚看著傷心的二人,輕輕地嘆息了一聲,不露悲喜。
靜靜地說道:“他的三生三世,要他自己走完,他有向死而生的智慧,你們應該為他歡喜,人生只是一段經歷而已,活著也只是一把量尺,終有盡頭......”
李老太爺看著老和尚,喃喃說道:“請大師準許為我兒蓋一道木檐,為他遮擋風雨,也算是我們這一世父母的心意。”
劉氏一聽,也使輕點點頭,掏出絲巾一邊擦著臉上的淚水,一邊看著老和尚。
“他想經歷五百年風雨,你們想為們遮擋風雨,也罷,就如了你們的意吧。”
老和尚輕輕地點點頭,轉過身往山中的寺院行去。
過了沒多久,上山禮佛的香客們發現,原來山澗石橋上面又蓋了一道木廊。
在走廊的兩道的木檐上牌子寫著:風雨橋。
劉氏本想寫母子橋,李老太爺不同意。
后來跟老和尚商量了一番,便起名風雨橋。
世上本無風雨橋,自此以后,世人紛紛效仿,修建了許多的風雨橋,卻無人知道其中的含義。
唯有不空寺中的凈道老和尚,和須彌山下白云鎮中的李老太爺和劉氏知道緣由,但是三人都沒有說出來。
此后數年間,清風郡的宋家小姐每年都來要不空寺禮佛敬香。
他很好奇白云鎮上的李家公子自從上次躲了自己的一回后,就再也不見蹤影,也再沒從李家人嘴里聽到他的消息。
每年來不空寺她都會跟寺里知客僧打聽李長生的消息,然而寺中僧人誰也不知道他的去向。
幾年過去,李長生成了謎,而宋家小姐也再未嫁人,雖然有無數的媒人上門說親。
直到她二十五歲的那一年,在一個夏季的午后。
在一場暴雨山洪后,她終于知道了李長生的下落......
那天午后,宋玉兒帶著小紅和小草從白云鎮往須彌山上去,行致風雨橋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夏日里的暴寸引發了山洪。
望著天陰沉的天空和漫天的暴雨,宋家小姐撫著風雨橋的石欄,輕輕地說道:“還好有這座風雨橋,否則我們三人就成落湯雞了。”
小草跟在邊上捂著嘴笑:“小姐,哪有說自己是落湯雞的,就算要說也是鳳凰......”
小紅點點頭,看著宋玉兒傻笑。
宋玉兒想了想,臉上也紅上,半晌才道:“都是一個意思......”
正在三人說笑間,風雨橋中間的石板突然裂開了幾塊,一座石橋一分為二,欲往不空寺的三人望著斷開的石橋,暗暗叫苦。
小草嚷嚷道:“小姐,我來白跑了一趟,今日里是去不了不空寺了。”
宋玉兒看著面前斷開的石橋,眉頭輕輕地皺了起來。
咬著嘴唇說:”待雨停了,我們回白云鎮去住,明天等橋修好了再上山......”
......
回到白云鎮的李家,宋玉兒將半路遇到的事告訴了劉氏。
劉氏聽后臉色慘白,沒有回話扭頭就去找李老太爺......留下莫名奇妙的宋玉兒。
第二天一早,李老太爺領著劉氏和宋家小姐、小紅、小草來到了風雨橋前。
劉氏撫著石橋的欄桿嚎淘大哭,李老太爺扶著她,臉上也有淚水流下......
百思不得其解的宋玉兒看著傷心欲絕的二人,輕輕問道:“不就是石橋破損,找人修好不就行了嗎?需要多少銀兩,我來出。”
正在此時,對面的山道上有不空寺的僧人,抗著青橋板往風雨橋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