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是將所謂的選擇權交給了姜正業。
“朕也不想如此,畢竟將軍是有功之臣,又是朕的岳丈。可若是不這么做,這天下百姓何時能過上太平日子?朕不愿逼迫將軍,也不愿辜負天下百姓,將軍說朕要如何做才好?”
這話說的好聽,聽起來崇義他簡直是個有情有義的好皇帝,可是在汪雨歸看來,這話無恥之極,說得再好聽也架不住這話翻譯過來就是——
“識趣點,趕緊自裁吧,沒看見朕很為難嗎?”
說什么為了百姓,為了太平,真為了太平就別撤兵啊!
更要命的是這件事不知道怎么就流傳了出去,最后演變成了“姜將軍置天下百姓于不顧,只想著自己茍且偷生”。
一時間,這事在各地都鬧得沸沸揚揚,所有人都選擇性地忘記了姜正業的忠君愛國、英勇善戰,忘記了姜家戍守邊疆的功勞,只把姜正業當做是引發戰爭的千古罪人。
那群躲在繁華之地,不知戰爭疾苦的百姓們,居然真的被北蒙不肯議和的消息嚇破了膽子,怕北蒙鐵騎前來,自己再無奢侈安逸的享受日子,開始紛紛攻擊姜正業,并在姜家外聚集,要求姜正業“自裁謝罪”。
更有偏激者在試圖闖入姜家失敗后,竟然縱火,想要燒死姜家所有人,而他這樣的舉動居然還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那部分人都敬佩地稱他為“壯士”。
“姜正業怎么還不去死?”
“不是說姜大將軍最受百姓愛戴嗎?那么為了愛戴他的百姓們犧牲一下自己又怎么了?”
“反正也活了這么大年紀了,早死晚死不都一樣,現在死,還能算條漢子。”
“我看姜正業之前就是沽名釣譽,真遇到事就看出他本性了,貪生怕死。”
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姜府外,越來越多的流言出現,煽動者們巧妙地利用著百姓們恐懼的情緒,試圖將姜正業和汪雨歸綁到道德十字架上烤,讓他們不得不以死來平息民怒。
而且就算姜正業和汪雨歸不愿意死,崇義這個時候也可以打著“順應民意”的旗號,賜死姜正業和汪雨歸,這個時候他的這種舉措就顯得尤為“無奈”,讓人沒辦法過多苛責,有人如果替姜家鳴不平,他就可以把責任推給那些老百姓。
不得不說,崇義的這一招真的走得極好,一邊將老百姓利用了個徹底,一邊卻也真的將姜家逼上了絕路。
有誰能想到,驍勇善戰的姜大將軍沒敗在敵人手里,而是敗在了自己國家的可畏人言中。
人言,往往比刀子更可怕。
但是——
“放心吧,之前就大概猜到了,你爹不會吃虧的。”這是汪雨歸在聽說了這事后,去找陸渺時,陸渺的淡定回復。
“你之前就打算好怎么做了?”汪雨歸倒不是懷疑陸渺的話,純粹就是好奇。
陸渺一邊在沙盤上各種演算著,一邊抽空回了一句:“嗯,很簡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能說明白點嗎?”并沒有聽出來哪里簡單了的汪雨歸呆了兩秒后這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