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助我也”的好心境還沒有維持多久,在正式面對一堆食材的時候,洛綦犯了難。
他們是分工合作。
三道工序中,分別是吊湯、打饃和烹制。
其中,在時間上花的心思最多的就是吊湯。分為煮骨頭和煮肉。
甘邯一個人負責學習和操作煮肉環節;衛鑒和洛綦則是負責熬骨頭湯。
湯是很講究的,一碗好的羊肉泡饃有沒有靈魂,很大的因素就在于這吊湯上。
在學習和馬師傅的講解下,三人對于這一點銘記在心,每個環節上都不敢馬虎。
吊湯中講究的門面就是調料的選材和比例;必須要用陜西的特產——大紅袍花椒。
調料的選材上也不是要根據四季的不同而調整的,每個季節都有獨屬于這個季節的配料,這也是同盛祥羊肉泡饃的靈魂所在。
熬湯容易,不過是將骨頭放進鍋里煮沸。
洛綦的痛苦所在,就是將自己從小到大都沒認全過的配料,今天給了解了個透透徹徹。
當將配料按比例篩檢出來后,洛綦開心的要飛躍了起來,而這時間才花了一個小時多一點兒,另外一邊,甘邯也成功的完成任務,在水開之后下肉,放作料;用火烹煮,煮熟后用溫火悶。
因為時間關系,湯已是半會兒的煮不出來,這個環節的評分暫時無法出來,他們則是先迎來第三個任務——打饃。
冬天比較冷,夏天比較熱,想要做出最適宜的饦饦饃,對于水溫也是有講究的。
和面用的水溫跟面粉的精度都是定死的。
在得知這個小細節時,即便是廚藝不錯的甘邯也是一副“受教了”的表情。
洛綦更是覺得自己這么些年來,吃的東西都是假的。
是他太不懂舌尖上的美食了,還是世界本就應該如此精細復雜?!
現場是師傅教學示范后,三人一起動手制作,根據整體的實物效果來評分。
饦饦饃和面做法是一個二兩,由九份死面,一份發面柔制在一起烙制而成。饦饦饃上要求虎背、貼圈、菊花心。
在看著師傅演示,和成品的展示下,衛鑒、洛綦三人感受到了難度。
虎背,饃的圖案就像老虎背上的圖紋一樣。
貼圈,是搟的時候饃兒要收邊兒,烤后饃的邊兒有一個鼓出來的圈兒。
菊花心,是在收饃兒的時候,對面的花紋像一朵菊花。
出爐烙出來的饃兒掰開,要有面香味兒。
光是這四點,就讓三人走了不少的彎路。
足足花了三四個小時,才做出了馬師傅滿意的饦饦饃。
這邊,衣服上、臉上粘了不少面粉的三人勾肩搭背的圍成圈歡呼跳躍;那邊今垣保三人已經開始了最后一個任務。
揭紙。顧名思義,就是將之前堆在一起的紙張分開,成為一張一張能用的楮皮紙。
抄紙的步驟到揭紙這一個環節,中間也是夾雜了好幾道大工序和很多道小工序的。
除水、曬紙、揭紙;揭紙需把曬干的紙一張一張撕開,整理成沓,一百張為一刀。
而楮皮紙又有無棱無法揭開紙的說法。
在馬師傅的帶領下,葉清玹三人摸索著里面的門道,將楮皮紙一張一張的制作出來……
喜歡滴,我和你的奇幻生活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滴,我和你的奇幻生活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