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過了渾義河之后,隋軍前進的越發謹慎,光是派出的各路哨探不下千余人之多。越是大股軍隊,越是害怕突騎突襲,而步迦可汗越是沒有大動作,越意味著一股巨大的風暴將要襲來。
果然,隋軍剛渡過渾義河的當晚,鄭言慶前鋒所部便遇到突厥人襲營。
時鄭言慶前鋒所部駐軍于渾義河東北九十里處的一處山谷。當夜,突厥驍將阿史那思摩率騎兵五千與大將巴耶爾會師,兩部計有萬騎,同出爐斤山。阿史那思摩挑選上千精騎,換穿隋軍服裝,分為前、后兩隊,乘夜偷襲大隋軍營,而自領其部跟在其后。
在距離敵軍十余里時,阿史那思摩命前隊大聲呼喊,后隊擊鼓響應。
隋軍之中,以為突厥主力趕到,一時混亂。不少人勸鄭言慶趕緊撤兵,鄭言慶帶人斬殺數名慌亂士兵,軍隊乃安定下來。
鄭言慶乃命黃明遼率部在軍營之外列陣,隋軍反應出乎突厥人的意料,乃趁著夜色反擊突厥之兵。雙方一片混戰,此時隋軍后軍趕到,加入戰場。阿史那思摩眼看隋軍勢大,擔憂被隋軍主力騎兵包圍,乃率兵回撤。
鄭言慶也不令人追趕,只顧堅守營寨。
黃明遠聽聞阿史那思摩夜襲隋軍之后大驚,阿史那思摩乃東突厥少有之驍將。歷史上在步迦可汗南逃之后,被突厥各部擁戴為新的可汗。
黃明遠乃命各部加強防御,勿使為敵所趁。
此時突厥沒有準備在渾義河北與隋軍開戰,因此雖有騷擾,不過是小打小鬧,隋軍一路往北,仍是直趨突厥核心地區。
從渾義河到突厥牙帳這片區域,雖然不大,卻是整個牙帳最為險要的防線。因為此地位于于都斤山的南端余脈地區,因此山丘眾多,地形較為崎嶇。無論是爐斤山、木燭嶺都是險地要隘,為易守難攻之處。
焦方杰的鷹擊軍匯報,在爐斤山地區大約有突厥軍萬人左右守備,而突厥人的主力則集中在木燭嶺一帶。
黃明遠馬上打開地圖,看著木燭嶺的位置,看來此地便是步迦可汗為自己預設的主戰場。
從地形上來看,雖然爐斤山要更為險峻,但同時也不夠開闊。突厥人擅長野戰卻不擅長守御,雖然有爐斤山這等險要地區,但突厥騎兵在此對上擅長攻防的隋軍,反而容易陷入不利的局面。而木燭嶺雖然地形不如爐斤山高險,但更為平坦一些,利于大股騎兵部隊出擊。
而且在爐斤山與木燭嶺是一片平原,額根河便在此流過。隋軍若是想攻擊木燭嶺,必須先渡過額根河。隋軍面山背水,兵家大忌;而額根河到木燭嶺之間的數十里的距離,一路平坦,易于騎兵沖鋒,到時候突厥人便可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一旦雙方交戰,隋軍不敵,很要可能被對方趕到奔騰的額根河中,而步迦可汗則能趁機在此將隋軍全殲。
無論是陳遠、長孫晟還是事實上擔任黃明遠作戰科長的張鎮周,都贊同步迦可汗是將主戰場布置在木燭嶺。
按常理來說隋軍主攻,突厥人主防,在整個寬廣的草原上,怎么打,在哪打,如何打,更多的要取決于隋軍。
只是突厥牙帳西面是于都斤山,高大難逾躍;東面是由西向東再折向北的額根河,此時正值夏季,水深難渡,所以留給黃明遠的攻擊點只剩下狹窄的正面。這也就是歷史上無論是匈奴的都城龍城、回鶻的都城回鶻牙帳還是蒙古的都城和林都位于此地的重要原因。除了水源充足,牧場豐饒,森林繁密,其地勢易守難攻,便于防御也是關鍵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