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遠回到山下自己搭建的營帳之中,到了傍晚,傅奕盡然尋來了。
黃明遠仿佛并不吃驚,乃讓人引傅奕入帳。
這時傅奕說道:“今日見國公似有未言之意,是故傅奕來此向國公求之。”
“我能有什么未言?”
“關于浮屠之事。”
黃明遠忍不住笑了起來,傅奕果然沒有讓自己失望。今日王通等人是為自己揚名的,而傅奕卻是幫著自己處置僧侶的。
今日當著王通等人不說,乃是不想讓人知道自己的真正意圖。而傅奕也看出此事,所以找上門來。
黃明遠乃說道:“百萬浮屠,真正愿為僧侶者,十之一二也。單就你我,誰人愿不娶妻生子,不孝敬父母。然為何僧侶卻越來越多,屢禁不止。蓋因世人趨利避害,佛門可庇護無家之人。若如傅兄所言,盡滅佛家,則必不可行,浮屠百萬,大動干戈,當年北周武帝‘初斷佛、道二教,經象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公。’,可謂轟轟烈烈,然武帝一朝身死,宣靜繼位,佛法又興。是謂‘堵不如疏也’。是故若要抑佛,禁佛不若崇佛。”
傅奕一聽,頓時大怒,厲聲說道:“難道國公也是支持浮屠之人?”
黃明遠伸手阻住他的急怒,笑道:“傅兄且聽我說完。當今之世,不是佛家、道家不好,乃佛、道之中,盡是污穢、渾濁小人,蒙蔽視聽,借佛家、道家來行不法之事。若要崇佛、崇道,自是要先清理這些小兒,由朝廷組織專人,考察眾僧侶、道士佛法、道經,凡能通過者,才可獲得僧、道文牒,如此去蕪存菁,不過數年,則惡僧、惡道盡絕。
凡僧、侶者,乃修行之人。凡修行之人,當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才可致大成,若整日錙銖必較,如商旅一般,計較于銅臭之間,如何成佛、成道。是故僧、道者,要禁經營,絕田地,征重稅,如此一來,則渾水摸魚者皆無法依仗身份行兇做惡,則佛門、道門只剩群賢,佛、道清凈矣。”
而一側的傅奕本來還滿是慍怒,后來聽了黃明遠的話,臉色逐漸變喜,到最后竟然是喜不自禁。
等黃明遠說完,傅奕竟然是重重地行了一禮,笑著說道:“國公真大才也,傅奕佩服,如此行事,那些惡僧將無處遁行,而天下人亦將無話可說。”
傅奕本來就是一個性情剛烈之人,要不然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屢次上書滅佛了。其實黃明遠本身不太敢滅佛,但若是推動傅奕在大業一朝進行滅佛,則也算是讓楊廣為后人做一份好事。
當然要選擇一份合適的契機,但這并不意味著現在不進行準備。
來到這個世界,黃明遠才發現佛教勢力原比黃明遠想象的要大的多,雖然黃明遠與佛教勢力接觸不多,但楊堅家族尚佛,因此黃明遠很清楚佛教在上層的勢力。
實際上滅佛之事,并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未來也不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