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九日,楊廣再次下詔,最終赦免了高颎的死罪,全家流放九原郡。至于宇文弼和賀若弼,則仍被處死,且賀若弼的妻子兒女被沒收為官奴婢。黃明遠能救高颎一人已是萬難,至于宇文弼和賀若弼,則是無能為力了。
眾人本都以為高颎必死無疑,其人有文韜武略,對世務賢明,通達事理,自從蒙受重任以來,竭誠盡力,推薦引進忠誠賢良之士,以天下為已任。執政將近二十年,朝野上下無不敬重;先帝嚴苛,國家富庶,也是高颎的努力。今日天子不念舊情,一朝被殺,朝臣沒有不傷感的。
等到高颎被赦免,眾人未先對高颎的存活而欣喜,卻無不感慨黃明遠對天子影響之巨大。心腹之臣,能左右天子之見,果真如此。
至于虞世基等人,也無不艷羨,他雖然權勢滔天,但在楊廣面前也就是一個棋子而已。他也曾進諫楊廣不少事,但多為楊廣斥責,因此再也不敢違逆楊廣的心思。今日之事,他才知自己與黃明遠的區別。
“高颎老朽昏聵,雖然免死,但畢竟法不可廢,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朕便將其流放涼州,以儆效尤。”
將高颎流放涼州之地,那高颎離死也不遠了。
黃明遠只得說道:“圣人自對高颎示以天恩,自是隆恩浩蕩。不過涼州太遠,又風沙侵襲,若是高颎死在半路上,好事則變成了喪事了。”
楊廣到覺得也是。楊廣自大的很,若要殺人,直接處死便是,倒還不屑于如此害人。
“既然如此,便流放九原郡。你在九原多年,終歸有些舊部,能妥善安置好高颎。”
這燙手山芋安置的,黃明遠也是無語。交給我算什么,朝廷將高颎放其歸家有這么難嗎?
不過渤海高氏,也是豪門大族,又是北齊皇族,在河北之地實力雄厚。或許楊廣也擔心高颎回到故鄉之后會利用影響力在河北為亂,因此非得將其流放。至于九原之地,雖然黃明遠與高颎交好,但因為之前大同之事,九原可沒幾個人喜歡高颎,所以在這里,高颎絕折騰不起來。
至于黃明遠,楊廣還是相信的。
黃明遠忙稱“諾”!
······
圣旨既下,當即執行。
不知道為什么,黃明遠選擇親自去觀看宇文弼和賀若弼二人行刑。這種場合雖然不在人前,但黃明遠還是能見到的。臨刑之時,宇文弼沉默不語,一心待死,而賀若弼卻是高呼“冤枉”,終究無濟于事,到最后都是一個死字。
楊廣似乎喜歡將死法分等級,對于賜死高等級的大臣,他從來不會賜劍,賜毒酒,而是賜繩子。在他看來,這是僅次于賜綾的死法,是屬于王公貴族的死法。而王公貴族之死,不當流血。
看著宇文弼、賀若弼的尸體,比聽一百遍雞湯文更直觀。亂世一步一步就要到了,不努力從亂世之中殺出一條路,宇文弼和賀若弼二人就是下場。
看著前幾日還是大臣家眷、千金貴人的賀若弼的妻子兒女,現在被鎖拿著成為了奴婢,從天上跌落到塵埃之中。想來過幾年,如此這般場景,天下不知道會有多少,這不是一個能夠有尊嚴的活下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