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四年五月初,楊廣拜黃明遼為玉門道行軍總管,兼領敦煌郡太守;以銀青光祿大夫王威為副總管;李節為行軍長史,出征伊吾。又詔草原胡部,從北面往攻助戰。
李節自李筠死后,擔憂李渾報復,惶惶不可終日。為了死中求活,原本已經淡化與黃明遠關系的他,再次投效到黃明遠的門下。不是投奔,而是愿意改名換姓,為奴為婢。
黃明遠最終拒絕了,用一位申國公府的嫡出子弟為奴,他還不想惹那么大的麻煩。
不過這一次出征西域,黃明遠正好希望有一人可為黃明遼佐貳,便選了善于詭謀的李節。李節是個聰明人,用好了就是一把利刃。留在中原因為身份原因黃明遠總不敢信任他,怕其會被主,但到了西域,便沒這么多考慮。
李節雖出身李家,但因為與李渾作對,也沒人承認他是李家人了。黃明遠使其跟隨西征大軍前往西域,雖然西域遙遠,但也能躲避李渾,他也是欣然從之。
西征大軍最重要的基地是敦煌,能不能在敦煌得到足夠的修整和補給,關乎到此次西征的成敗。
敦煌一地,自古與中原交往并不密切,權利多為當地世家蓋、張、索、曹、郭、宋、容等掌握。單憑軍隊,黃明遼很難也沒時間掌握敦煌。
黃明遠怕黃明遼吃虧,因此又請求楊廣任命留在敦煌郡的黃明誠為敦煌郡郡尉;崔仁恕為敦煌郡郡丞,兼領大軍糧道,替黃明遼守備后路。
實際上在考慮西域戰略之后,黃明遠便對河西下手。大隋合并州縣之后,在河西只有武威、張掖、敦煌三郡,黃明遠身邊沒有能擔任太守的人,因此便保舉自己的姑父張志寬為張掖郡郡丞,又任命黃鳳麟為福祿(治今甘肅省酒泉市)令,孫伏伽為允吾(治今甘肅省永登縣,大業六年改名為會寧縣)令。再加上原本為武威郡郡丞的安修仁,黃明遠便將整個河西走廊的聯系給打通了。
此次大軍西征,將領缺乏,黃明遠一股腦地將豐州將領填充進去,再命豐州舊將高震、伏延旺榮、蒙躍、暴固、尉遲恭等人跟隨,黃明遠甚至把自己的衛隊長秦瓊也交了出去。西征部隊實際上便是另一個豐州軍。
五月五日,大軍在洛陽誓師西征。
楊廣在圣旨中痛斥了伊吾的惡行,乃命黃明遼奉天子之命帥師伐國。
朝中眾人對于此事,大多冷眼旁觀。黃明遼此戰若勝利,對大隋西域戰略也有好處,哪怕失敗了,也是黃明遠的事情,與他們無關。
而黃明遼卻是心中激蕩,第一次接過天子節,率軍出討,這種將要征服萬里的快感是難以形容的。
黃明遼知道自己身后代表了黃明遠,更是不敢有絲毫放松。實際上他比黃明遠可謂是更純粹的將領,也更喜歡征戰沙場,而不是每天和州府的小吏以及當地的世家無休止地扯皮。
因此對這一次出擊伊吾,他也是報了萬分的希望與準備的。
······
黃明遼率部到達長安之后,黃明遠早就為其弟遠征做好了準備。
長途出擊,不僅僅考驗將領的指揮能力和物資準備,其對周圍環境的了解,對所能面對困難的預知等等多種原因,都影響戰爭的走向。
時人多知西域很遙遠,但西域到底有多遠,其實大家都不清楚,甚至后世的國人也未必完全知曉。換個可以衡量的,后世從洛陽到烏魯木齊的Z字頭列車,一般要行三十個小時,至于早期的綠皮火車,一般要幾天幾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