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壹仔細的端詳著手中,已經完成了大約三分之一,已經拼湊出了底座的一只“小口高領甕”。
很明顯,李麗師姐為了照顧他,讓他負責的是修復工作中比較簡單的初道手續,也就是拼湊出保存相對完好的器皿。
所謂的“完好”,當然是相對的,也就是碎片體積較大,而且找到的碎片基本齊全的個體。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器皿碎片,通常都會成批次的進行保存。
不僅僅是可以明確分辨出形狀的器皿碎片,就連不規則形狀的碎石、泥土中的硬質顆粒、砂礫。
都會挖地三尺的全部用保管箱保存起來,運回修復室后像淘金一樣進行淘洗、篩選,然后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因為你永遠想不到,一只修復中的器皿最后會差上那一塊!
那些不規則的硬質顆粒,很有可能就是器皿內部的某一塊脫落碎片,少了它可能外表看不出來,但是器皿壁內部卻會因此而形成空腔,導致修復難度增加的同時也造成結構脆弱、不利于保存等問題。
所以修復陶器時,通常會先將大塊碎片進行復原,然后根據基礎尋找細小的碎片,最后再來填補細微的缺口。
貳壹在一大堆同類碎片之中掃了一眼,發現這只小口高領翁的大部分碎片,其實都已經被學姐們從碎片堆里挑選了出來歸置到了一起,他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根據學姐們標出來的順序,像玩拼圖一樣拼上去就好。
這些埋藏在地下數千年的陶器極為脆弱,貳壹為了防止因為自己失手導致它變的更碎,便先活動了一下雙手,然后激活[技能-手上功夫]、[法術-瞬間巧手]、[專長-靈活],開始拿起樹脂膠往底座上粘碎片。
和只能依靠眼力和耐心,一遍遍從碎片堆中挑選正確碎片的李麗師姐她們相比,貳壹從事起修復工作來就簡單了許多!
靈巧到了極致的手指,讓貳壹的動作看上去不但靈活、輕柔,而且還十分迅速!
原本連李麗師姐她們這些專家級的文物修復工作者,做起來都要屏氣凝神小心翼翼的工作,到了貳壹手里簡直就像是行云流水一般!
一手捏著注膠筆,往碎片上抹一線樹脂膠,然后隨手往斷裂茬口上吧唧一放就好了,甚至都不用對齊、矯正,該是什么位置就是什么位置,一點都不帶錯位的!
擺放在他面前工作臺上的碎片,可不全都是這只“小口高領甕”的,還有很多都是其它同類產品的碎片。
只是暫時無法確定那一塊才是,所以才會被擺放在一起,以便于在拼接的時候方便進行對比。
可是貳壹連看都不看的,隨手從一堆碎片中拿起一塊就往上粘,還偏偏恰好就是那一塊!
這就導致,李麗師姐在小心的清洗完幾塊殘片上的泥土之后。
剛吐了口氣,準備放松一下高度集中的精神,下意識的抬頭向貳壹那邊看過去的時候,差點沒把她嚇得叫出聲來!
要不是她及時的捂住了嘴巴,估計就能聽到其她幾位被嚇到后,一哆嗦把手里的文物摔在地上傳來的唏哩嘩啦聲了。
就她清洗這幾塊殘片的這么會功夫,貳壹居然快把那只“小口高領甕”拼完了!
眾所周知,修復一件文物耗時極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