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考古,發掘出來的各種文物,真正能呈現在民眾面前,用于展覽的可能還不足百分之一。
各種青銅器等相對不易損壞的文物,可能還稍微好一點,各種陶器和瓷器類文物,能夠完整保存下來的十分稀少。
這也就導致每一批文物修復,都將會是極為漫長的過程,短的數年之久,長的可能達到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不一定能夠全部修復如初。
但是因為專業的考古人員數量上的稀少,懂得文物修復技術的人也不多,以至于積壓在少數人身上的工作極為繁重。
磐龍文化遺址自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一場洪水之中被沖刷出來開始。
考古工作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期間發掘出來的各種陶器殘片和瓷器碎片數以萬計。
規模這么龐大的待修復殘片,積壓下來堆積到李麗師姐她們這么幾個人身上,可以想象到任務有多艱巨了。
可是現在卻冒出貳壹這么一個“**文物鑒定器”兼“自動古董修復機”,徐教授自然不會錯過這個能夠大量減輕工作壓力的機會,把文物保管倉庫里陳年積壓的那些破損文物碎片都給搬出來了。
讓貳壹只負責分類這個最困擾他們的工作,而其他人則負責清洗、打包和記錄,一群人忙活的是熱火朝天。
等出勤的另外十幾個考古隊成員,饑腸轆轆的踩著夕陽的余輝返回工作站的時候。
發現平時理論上已經開始飄出飯菜香味的食堂里,居然黑燈瞎火的一個人都沒有,反而文物修復室那邊燈火通明!
什么情況?難道有了什么重大的考古發現?
一行人急急忙忙的趕到修復室,還不等開口說話呢,就被端著一盤子文物碎片走過的李麗師姐給發現了,連忙沖他們招呼道:“誒?你們回來了啊?趕快來幫忙!爭取今天把3號坑的碎片都分類完!”
“師姐?”
眾人一臉懵逼:“你們這是在干什么呢?”
3號坑是一片燒窯遺址,從哪里發掘出來的陶器碎片數量極為龐大。
再加上破碎程度十分嚴重,又大量混雜在一起,修復難度極大或者說幾乎沒有修復的可能性。
磐龍文化遺址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被發現。
在這六七十年的漫長時間中,又何止他們這一批考古研究者。
可以說他們現在正在從事的工作,都是從前輩手中繼承過來的。
由于每個時期的考古手段不同,側重的研究方向也不一樣,以至于文物管理上比較混亂。
所以這些3號坑的陶器碎片從他們接手開始,就已經因為記錄不詳、分類混雜,而被判定為研究價值較小。
一直被封存在倉庫里,而將精力著重放在了他們主要負責發掘的7號坑,怎么會突然又取出來進行再度分類?
可等他們看到貳壹像分揀紅豆、綠豆一樣,不斷從攤了一工作臺的碎片中,快速的挑選出碎片放進不同的托盤里,不由得驚呆了,眼睛也越瞪越大,文物分類還能這么玩的嘛?
你是憑借什么,來判定它屬于那一只器皿的碎片的?
可看旁邊其他人,甚至是徐教授的反應,卻好像這是理所當然的一般?
一群人都覺得自己肯定是在外面被太陽曬了一天,所以中暑了!
“傻愣著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