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張三百走了之后,張順又留張武浩談心。
一方面為了拉近君臣感情,另一方面試圖看看能不能從這廝身上掏出點有用的東西。結果最終發現,這廝果真是草包一個,在衛所待了這么久除了學會點陰謀詭計,居然沒有學到什么有用的軍事知識。
張順本來失望之下,想讓他退下。卻沒想到這廝靈機一動,提出招賢納士的建議。原來這張順自從河決孟津以來,整日只顧勾心斗角,起兵聚義,卻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忘了尋訪賢才事宜。
張順暗道失誤,自己以前玩三國志的時候,無論到了哪一城,總是先尋訪人才。現在到了現實中,自己反倒忘記了。他便連忙寫下求賢令,又親自抄寫若干份,讓士卒張貼出去。
文曰:
吾聞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十室之內,必有俊士。茲有將軍張某文遠,求賢若渴。若有文章計謀出眾者,或武藝高強者愿加入麾下,必有厚祿以待之。如有提供有用信息者,則賞糧食一斗;若有一技之長者,則視其能力大小,與其家人糧食以度荒災也。
命令士卒將其貼在縣衙衙門門口及縣中其他路口、茶館等熱鬧處。
不多久便有人報上此地有一大才,名號“癡仙道人”,姓王名鐸,字覺之。其人家居孟津雙槐里,即舊孟津城所在。因遭洪水,現在正避據城中。張順連忙帶著悟空及親衛前往拜訪。
這王鐸也是孟津大族,此次遭災,舊宅倒未被淹,只是被水倒灌,難以居住而已。其本人在孟津倒是有一臨時別居,暫住于此。
張順登門的時候,他正在吟詩作賦,哀嘆孟津民眾遇到洪水之悲慘狀況。當仆人告訴他外面有賊寇頭目拜訪的時候,倒是把他嚇了一大跳,頓時失了吟詩的興致。他驚慌至極,卻毫無辦法。
他家雖然是大戶,卻是個太平年間的大戶,而不是幾年以后那種遭受流寇洗劫之后的大戶。之后河南地界久遭兵災,各地紛紛建堡設寨,編練鄉勇,幾乎和賊寇無疑。到那時賊來從賊,官來從官,卻是錢糧不失,奴仆眾多。
別說是張順目前這種帶著饑民來了,就是李自成建立大順,都暫時拿他們沒有什么好辦法。當然這個時候,沒有辦法的是他們大戶王鐸。于是,王鐸只好安排好家中女眷,令她們若有不測便自裁而死,以免為賊所辱。
王鐸本人四十來歲年紀,看起來賣相很不錯,留著連面大胡子,穿著一身寬松的錦緞衣衫,頗有后世藝術家的氣息。張順見到他時,便對他心生好感,和顏悅色的先是和他閑聊幾句,拉拉家常,以安其心。
說什么“家中子女幾何?”“可在身旁?”“有孫子否?”之類的,直接把王鐸嚇得面無人色。
張順一看這路子不對,便改口問道:“家中田畝幾何?可有余糧?”那王鐸更害怕了,身子抖若篩糠,嚅嚅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