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故虢國莘地也。《左傳》和《國語》曾載:“有神降于莘”并“居莘六月”,即此為此地。
盧氏此地聽起來像是一個人的姓氏,實際卻是一個縣名。據聞得名于先秦盧氏國。漢武帝元鼎四年,盧氏始設立縣治,傳承到明朝時期,大致范圍為后世的盧氏縣和欒川縣。
前些日子渡過黃河以后,其他義軍首領,甚至包括“亂世王”都便與張順分道揚鑣了。
張順麾下將領再也忍不住了,不由破口大罵這幫人“忘恩負義”,不過卻被張順制止了。
這倒不是張順涵養好,而是他從上次被“闖王”等人排擠走以后,就打定主意“培根固本”,準備尋一地作為根基,建立更為強大的嫡系隊伍。
張順前世本是做工程出身,早已經習慣了層層分包、轉包的行為。即使這一世做了義軍,也難免帶上前世的習氣。
只是到最后張順才發現,如此掣肘嚴重,事倍功半,尚不如自己組建一個“五項全能”的“自己公司”,不須看他人眼色行事。
于是義軍渡過黃河,攻占黃河對面的澠池以后,便分兵別行。“闖王”帶領其他義軍走宜陽、伊陽去了,而張順則帶領義軍分兵走永寧、盧氏。
這中間也有其他義軍的一些小心思:畢竟張順帶領眾義軍逃出生天,一來恩重如山無以為報,二來突顯“冰橋神跡”,麾下士卒人心向舜。這些人坐立不安,惹不起便只好躲一躲,總比屈居人下要好一些。
從雙方行軍路線來看,“闖王”等義軍行軍路線更接近洛陽城,沿途頗為富庶繁華;而張順行軍路線更趨向附近山區,沿途更為曲折貧困。
這種選擇正是雙方的本能行為的反應:“闖王”等義軍物資匱乏,唯以劫掠補充糧草為第一要務。而張順更想尋找一片立足之地,偏向于群山深壑,便于防守之處。
等到臘月初六,義軍突到盧氏城下,只發了一陣火炮,打碎了盧氏城門,便攻占了盧氏縣城。
盧氏縣縣令姓白,也算是個中規中矩的官員,見賊人破城,便要自剄。
城中大姓王氏、李氏和盧氏三姓,見此連忙阻止了白縣令,便對他說:“白縣令身為朝廷命官,守土有責。如今城破當死,義不受辱,端的是條漢子,我們卻佩服的緊。”
“只是你死了是一了百了,那么賊人的怒火又會發泄到誰的身上呢?既然如此,白縣令何不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反正也是要死之人了,何不讓賊人出了口惡氣。這樣,既保全了你殉節的名聲,又保全了闔城百姓,何樂而不為呢?”白縣令聞言為之氣厥。
三姓見此,倒省卻了一番功夫,只是把這白縣令綁了,帶著前去拜見剛剛進入縣城的張順。
張順帶領著眾將大搖大擺入了縣衙,剛剛坐定,便得人來報:“此地知縣已經被城中大戶綁了,羈押了過來,還請將軍定奪!”
張順一聽,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便命人將他們帶了上來。
那王氏、李氏和盧氏三姓來的是三個老頭,一個佝僂著腰,一個老眼昏花,還有一個耳朵有些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