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張順信誓旦旦,說得好像把事情都托付給蕭擒虎、張三百和馬英娘了一樣,其實當開始募兵的時候,張順場場在場,只是把蕭擒虎、張三百和馬英娘當做副手罷了。
盧氏乃是窮山惡水之地,張順本以為對此已經有了深刻的了解。結果招募士卒的消息一傳出去,頓時三五成群的跑了一幫又一幫半大小子前來應征。
年齡大者十六七,年齡小者十二三,蜂擁而至。他們個個攜槍帶矢,叫嚷著:“我們要吃飯!”
張順嫌棄他們大多數年齡不足,氣力不夠,只讓蕭擒虎帶人將他們拒之門外。他們依舊不肯走,只在外面咋咋呼呼、叫叫嚷嚷。
你道怎滴?原來“半大小子吃窮老子”。古代講究個多子多福,也不管養得起養不起,只管生養。
結果,等到小子長到十二三歲到十六七歲之時,力氣尚且不足,可是飯量卻一個賽兩個,根本養不起。
那些山民聽說張順這里募兵以后,便把家里多余的小子打發了過來。一來孩子有了吃飯的地兒,二來,家里小子也算有個營生。
是的,你沒聽錯,他們管這個叫“營生”。無論去做土匪強盜也罷,去做官兵丁壯也罷,終究是為了吃口飯罷了。
至于生死之事,他們倒是看的很淡。畢竟窮鄉僻壤之地,不盛產五谷雜糧,唯有皮毛、藥材和礦石之類不能吃不能喝的玩意兒,當不了饑飽。
與其饑餓而死,與其被猛獸咬死,與其跌到哪個山溝里莫名其妙的沒了。還不如痛痛快快一場,大碗吃肉,大碗喝酒,也不枉來者世上走一遭!
十八九歲以后的成丁多少有了活計,哪里肯放下手中的事情前來應募?結果,張順就被這么一大群數百個小子圍了個嚴實。自信滿滿的張順,募兵之初便遭了當頭棒喝。
正當張順沮喪之際,不曾想軍師宋獻策“突破”了營外層層圍堵,前來拜見張順。
張順剛把他迎了進去,這廝就來了一句:“恭喜主公,賀喜主公,大業成矣!”
張順聞言莫名其妙,不由問道:“不知喜從何來?”
宋獻策哈哈大笑,伸手指著門外道:“喜從孩兒們來!”
張順提起這個就覺得晦氣,不由苦笑道:“都是不成器的孩子,年小力弱,當不得什么,焉能招募為兵?”
宋獻策聞言一笑,也不解釋,只是說道:“這幾日我得了幾句讖語,尚不知何意。直到來拜見主公,才明了其意!”
“是何讖緯之言?”張順知他又要裝神弄鬼,只好接話道。
“孩兒弓槍孩兒兵,孩兒打仗管教贏。只消出了孩兒陣,孩兒奪取北京城!”宋獻策便搖頭晃腦的念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