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在古代被稱為“水玉”,或者稱作“水精”、“玉英”。著名詩人屈原又詩歌云: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這“玉英”便是指水晶。
元代之前,中國尚玉,各色寶石不甚流行。直到元代以后,西域商人沿著南洋、西洋輸入了大量彩色寶石,深受當時元朝貴族喜歡。
等到朱元璋覆滅元朝,建立大明以后。明承元風,追捧寶石之風更勝。
朱棣“靖難”之后,派遣三寶太監鄭和鄭公公七下西洋,更是購進了大量寶石。
特別是東南亞生產各種紅藍寶石,西洋波斯灣附近“此處各番寶貨皆有,更有靑紅黃雅姑石,幷紅剌、祖把碧、祖母剌、貓睛、金鋼鉆,大顆珍珠如龍眼大,重一錢二三分,珊瑚樹珠,幷枝梗、金珀、珀珠、神珠、蠟珀、黑珀,番名撤白值。”
只是等到劉大夏燒毀《鄭和出使水程》以后,明朝再也無力組織艦隊下南洋、西洋,此事遂罷。
不過東方不亮西方亮,明朝遂后在云南寶井發現了寶石礦,盛產大量紅藍寶石。其中頂級紅寶石最負盛名,頂級“鴿血紅”即產于此處,此地逐漸成為明中后期所需寶石的主要產地。
只是隨著明朝壓迫日盛,再加上“播州之亂”、“奢安之亂”等土司叛亂的影響,邊疆日益收縮,云南寶井這塊盛產寶石之地遂后便丟掉了。
這所謂的“云南寶井”既是后世的緬甸抹谷,依舊以生產寶石玉石出名。
有句話叫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王室風氣如此,大明奢侈之風更是盛行,競相以佩戴寶石為榮。
萬歷十年,潞安府的潞王籌備婚禮的時候,僅僅首飾一項,便用“青紅寶石八千七百顆,各樣珍珠八萬五千余顆”。
甚至根據《明神宗實錄》記載,三年之內共進珠寶九次,合計花費白銀二百二十一萬兩。幾乎和朝廷在“播州之亂”耗費內帑白銀二三百萬兩相當,足見其奢靡程度。
水晶雖然不及寶石罕見,亦是珍貴之物。明代盛產水晶的地方南方有福建漳浦銅山,北方有宣府黃尖山。河南信陽和湖北興國一帶亦均有出產。甚至還流傳有“南水晶白,北水晶黑,信州水晶濁”之語。
張順見了此“寶物”,頓時起了心思。他顧不得陶太公年邁體弱,連忙追問道:“此寶物得于何處?可有產出之地?”
陶太公先前落后于三川盧三爺一步,在張順面前并不如盧三爺受寵。
陶家灣與三川集兩地既使本就相距不遠,結果盧三爺在張順的支持下,優先售賣糧食等物,優先收購收購皮毛藥材等出產,更是在開集開市的時間上優先選擇日期,折騰得陶家灣集市日漸衰敗。
這陶太公也是好氣魄,干脆親自帶著孫女、寶物過來,本就打算“投資”張順而來。
見張順問詢,他連忙顫巍巍的講述道:“此物乃陶家灣所產,我等都是山野之民,往日毛手毛腳,開采之時,難免有所損壞。若是舜王有心,陶家寧愿將本地水玉礦脈,一并獻與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