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這個我熟啊!把元宵節稱之為“上元節”本就是來自道教的說法。
道教素來有“三元說”,而在漢末剛剛成立的五斗米教信奉的神分別是天官、地官和水官。這三者的職責分別是: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道教正好又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
魏晉道家以“三官”與時日節候相配,定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這邊是“上元節”的由來。
明代燈會其實并非僅僅正月十五一晚,大多數都是從正月初八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七方才結束。只是這一次因為官兵圍城的緣故,百姓朝不保夕,哪里還有心思設燈會?就這么拖延了幾天,眼見馬上就要到正月十五了。
老道士宋獻策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跑。他不由應道:“上元節熱鬧非凡,花樣雖多,大體不過煙花爆竹和張燈結彩罷了。主公欲辦此燈會,老道尚需支取火藥、銀兩等物,亦需調集王府及張都督麾下工匠,不知可否?”
“準了!對了,我不知昔日燈會何等模樣,只是有幾條建議供你參詳!”張順指了指剛才遞給宋獻策的紙條應道。
宋獻策連忙低頭讀道:“燈會之燈,除了各樣燈式外,務必增添孔明燈及大孔明燈。煙花爆竹,務必增添禮花、旗花,增售鞭炮爆竹,賣與兒童玩耍,與民同樂!”
皆畫有圖樣,附在其后。那宋獻策不甚了解,不過終究是主公一番心意,準備回頭拿給工匠做了,只要能用即可。
其實這倒是宋獻策見識短了,那孔明燈倒還好說,只是那所謂的“大孔明燈”其實就是用繩索系著的熱氣球,張順正好借著節日的機會,先試探一下工匠的技術罷了,同時也能夠增加燈會的立體效果。
而那禮花便是后世把“開花彈”打入空中,綻放出各種花朵狀的煙花;而旗花,其實就是這時代軍隊的釋放的信號,類似去掉了箭頭的火箭。那旗花前頭是藥囊,后面連著平衡的長桿,釋放的時候可以發出響聲來。
這幾樣看似民用,其實本來亦是軍用之物。張順物盡其用,借機還能夠探一探麾下工匠的火器制作水平如何。
由于時間緊迫,兩人商議了半天,便直接決定把燈會就設在福王府門前的街道上。那宋獻策爺連忙領命急急去了,生怕耽誤了時間。
而這時,李香剛好過來驗傷換藥,一會兒忙活停當。張順不由笑著拿出一份名單,遞給李香道:“麻煩香夫人找幾個丫頭,依照這一份名單寫一些請帖。”
李香疑惑的看了一眼,赫然發現帖子上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名字,不由大吃一驚的問道:“這是要做甚?莫非要宴請城中士紳?”
“你倒猜了個八九不離十,我這是要邀請城中士紳和部分士子前來賞燈,趁機試探試探他們才學如何!”
喜歡大家請我當皇帝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大家請我當皇帝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