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天時間的交涉、爭論、協商,最后通過一項決議,那就是革命銀行的銀錢和革命糧庫的糧庫有三成是革命軍的。從此,土改處不再負責革命軍的工資、口糧,革命軍所有的花銷都在這三成的銀錢和糧食中間產生。
之前,革命軍的一切費用有土改處提供,如今,資產分出三成交給革命軍后,革命軍的一切費用都在這個三成的資產中。
拼死拼活給這些人了一個安定的生存環境,給他們弄來銀錢和糧食,讓他們自己推選出自己的領導者從而他們有了很大的權限。這才不到兩個月,這些被推選出來的人便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有點忘乎所以把姬國卿以及革命軍全部給忘了。革命軍三百余人,才占有總資產的三成。以后打造兵器、購買戰馬、制作軍服、行軍帳篷、將士們的工資、傷員的醫藥等等一切費用全在這三成當中,這讓革命軍以后怎么發展?
要知道,這革命才剛剛萌芽,以后全靠革命軍來推進革命進程。若無革命軍,一切革命都是空談。若放在和平年代,國家沒有安全威脅,軍隊也基本上沒有什么作戰任務。到那時把總資產的三成分配給軍隊都嫌多,可眼下呢?
姬國卿一步步組建起來的行政機構,一步步教他們怎么制定規矩,按規矩辦事。到頭來,姬國卿卻被自己主持制定的規矩給綁得死死的。如今,自己這個創建革命的人手中沒有多少實權,反倒被那些自己扶植起來的人把權力牢牢地掌握在了他們手中。無倫辦什么事,都要經過他們的同意。民主選舉和眾人討論議政是好事,可眼下是不是搞得太早了?眼下,需要的是自己手中必須掌控絕對的權力。百姓們推舉出來的代表還必須要用,推舉制度不能廢止。但是,被推舉出來的人具體負責什么工作,暫時必須由自己說了算。甚至,自己還可以辭退或罷免一些不稱職的被推選出來的人。
得到了三成的錢糧后,革命軍在姬國卿安排下,自建了完全屬于革命軍的小金庫,每個月與土改處進行一次結算,把屬于自己的那三成取出拿到自己的小金庫。
雖然僅僅有了三成錢糧的支配權,但是在自己的小金庫這里,姬國卿就不需要看那些土改處公職人員的臉色行事了。在小金庫建成,把屬于革命軍的錢糧轉移到小金庫的第一天,姬國卿便把原來答應分發給戰士們的工資全部足額發放了下去。
除去戰死的已經得到了土改處分發的撫恤金不說,那些沒有參加祁山村木橋頭戰役的最近加入革命軍的傷愈人員也不說。革命軍參加木橋頭戰役的戰士還活著的有二百六十余人,這些人都領到了自己成為革命軍一來第一個月的工資。
這日是四月二十,從此,姬國卿宣布每年的四月二十就定為革命軍的成軍節,預示著革命軍在這一日真正誕生。
由于傷員還沒有全部痊愈,各連人員不整,只能暫時把守在祁山村的一連一排,守在松嶺村、槐樹嶺村、清江村的二連三個排人員配齊。以后有可能剩下的傷愈痊愈后都會配制到剩下的各排,這對剩下的那幾個排是不公平的,他們可不想要那些留下殘疾的人到自己的排。
又經過大半天的爭取和商議,土改處同意接受那些負傷之后留下殘疾的戰士到治安隊,革命軍也答應把日后繳獲的刀槍拿出三成交給土改處,由土改處來分發給治安隊維護各地治安。
留下殘疾的傷員得到了妥善安置,就不存在把這些人分配到其他的排,剩余的五個排都表示愿意接受日后傷愈復出的戰士。
拿到了“國庫”的三成資產,眼下來說,姬國卿可支配的銀子以及銅錢全部折合成銀子的話,大約只有四千兩。成軍節那一天,發工資用去了近六百兩(兩個月的工資),建造革命軍小金庫大約用去了一百兩銀子,把制作車間全部買斷歸革命軍所有花了一千兩。可供姬國卿支配的銀子只剩下兩千二百多兩。
革命軍戰士跟天水鎮的勞工一樣,沒有人認為銀子是好東西,他們都覺得糧食才是最好的,畢竟他們沒有吃過幾天飽飯,曾經的挨餓讓他們心有余悸。工資剛剛拿到手,絕大多數的戰士都拿著銀子到貿易公司去換成了糧食送回家中。家中有了糧食,就有活命的希望,沒有糧食,再多其他的東西都是白搭。
銀子對戰士們意義不大,但是對革命軍整體來說作用可就大了去了。跟崖城里交易,總不能那糧食換人家的鐵和馬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