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央媽那邊還是做了決定。
“央視那邊同意買進,但沒有答應我們的報價要求,而是給了我們兩個選擇,一是降價,二是由我們提出收視對賭協議。”
為什么是由嘉行傳媒提出‘對賭協議’。
因為這個世界的‘對賭協議’和前世的‘對賭協議’是有區別的。
前世,“收視對賭協議”,原本是電視臺在購買電視劇作品與制作公司產生較大價格分歧時,雙方討價還價過程中產生的“妥協方案”,例如電視臺預估體系認為某部作品應該50萬一集,而制片方則認為合理價格應為80萬。協商無效,就進行“收視率對賭”,具體條款千差萬別,但核心是雙方約定一個收視率,如果達不到這一約定數字,制片公司將無法得到賣片款。
這個東西真沒想象中的那么好。
后面的正劇退潮,顏值劇全面搶灘。
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對賭協議。
“不粘鍋”成了采購的重要訴求,收視對賭是簽約的基本條件。
電視劇進一步架空化,走火入魔成了普遍現象。制片單位在生存強壓之下,轉而以收視造假、污染數據的行為來“自救”。
因此,“對賭協議倒逼收視率造假”的現象以迅猛速度惡性爆發,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簡單來說,就是‘對賭協議’基本上都是電視臺提出來的。
在這個世界,在官府出臺的法律法規的保護下,這個關系給到調轉過來了。
能夠提出‘對賭協議’的只能是制片方,電視臺無權提出對賭協議。
極大的保護了制片方的利益。
因此,在陸晨他們要價太高的情況下,央媽提出了這個想法。
按道理來說,央媽應該是不會把收視率放在第一位的。
但是誰叫陸晨他們要價太高。
付出的代價太大,央媽肯定也要是要有回報的。
所以,就有了‘對賭協議’這個提議。
雖然是央媽提出,但是還是那句話,選擇權在嘉星傳媒的手中。
對《潛伏》有信心,就簽對賭協議。
沒信心的話,就降到市場價。
央媽也沒有故意壓價,《潛伏》報的要是市場價,陸晨覺得,央媽壓根不會猶豫。
直接買進。
可惜,知道這部劇質量和收視率的陸晨卻要了個高價。
高到央媽都沒法接受的那種。
“可以看得出來,央視應該是肯定《潛伏》的質量的,只不過我們要價太高,超出了他們的預期,這么高的價格,他們肯定也會在意收視率,所以才想讓我們提出對賭協議。要不然,就降價。”曾佳說道。
“這個對賭協議怎么個簽法?”陸晨問。
前世,《潛伏》同時在黑龍、東風、山城、首都四大衛視播出。
剛一開播就同時獲得了收視、口碑雙爆的開局。
《潛伏》也被許多網友稱為諜戰劇中的《亮劍》。
都知道《亮劍》是抗戰劇中的經典中的經典。只要一提到抗戰劇,沒有人不知道《亮劍》的。
把《潛伏》形容成諜戰劇中的《亮劍》。
由此可以看出,當年的《潛伏》到底有多火。
《潛伏》播出以后,國內就開始了諜戰劇的狂潮。
包括當年春晚的舞臺上,有好幾個用了《潛伏》的段子,可想而知,當初的《潛伏》到底有多火,
《潛伏》連續播出10日,穩坐收視排名的首位。
最高收視率達到了5.4%,
這可是四大衛視同時播出。
若是只放在一個衛視,特別還是央媽播出。
收視率簡直不敢想。
聞言,曾佳有些驚疑不定的說道:“如果平均收視率破5%,我們能夠拿得更多,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我們就能多賺10%,如果平均收視率破不了5,我們就只能拿個成本價。甚至還有可能拿不到成本價。”
大家都不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