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導,你拍攝《潛伏》有什么情懷在里面嗎?”
蔣月希望陸晨能夠來點煽情的東西。
憶苦思甜一把,然后灑幾滴眼淚,氣氛其樂融融。
這就是訪談節目的套路。
可惜,陸晨根本不上套。
“對于現在的我來說,賺錢更重要,情懷什么的,等到我四五十歲之后估計會考慮吧。”
這是實話,陸晨現在還真沒資格談什么情懷。
而且他也不希望現在就談情懷!
在他看來,只有對自己沒信心的導演才會談情懷。
比如星爺。
從《西游降魔篇》開始,“周星池作品”這個名詞的意義,已經從周星池作為演員的作品,轉換為周星池只作為導演、監制或編劇的作品。
這兩者其實不是同一種東西。
一個好作家,指揮一堆人一起攢書,即便依然由自己署名,攢出來的畢竟不會是好書。
正如一大群沙丁魚,像無人機蜂群一樣立體排列出鯊魚的形狀,畢竟也不是鯊魚。
今天在影視、文學領域,這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原因很簡單,就是水里漂著太多的錢了。
“星爺”也一頭扎進水里,是一件讓人心痛也令人唏噓的事情。
他不演了,“演員周星池”消失了,倒是仍舊在導演,卻是一部作品不如一部。
然后就開始消費情懷。
消費情懷,這沒問題,但過度消費情懷,就意味著情懷的衰亡。
不演,
不是周星池。
前世,2019年的《星劇之王2》,哪怕心有預料,人們還是買電影票是沖著星爺的《喜劇之王2》去了,既是沖著“喜劇之王”這四個字去的,也是希望這個“2”字,爬上更高的一個山峰,而不是從原來立足的山峰上摔下去。
人們愛“演員周星池”,但也相信星爺曾是一個好導演。
從狹義的“情懷”角度上來看,人們希望的是重返回憶,而不是把回憶打碎。
陸晨對星爺的美好回憶定格在了2004年。
那一年上映的《功夫》,真是登峰造極。
豐滿的底層生活,典型的周氏幽默,原汁原味的功夫,入木三分的正邪對立。
最后依靠信仰擊敗強悍對手的設計,也讓人心生震撼。
輕輕地一掌,就洞穿大樓打出來一個巨大的手印,這是對真正的“周星馳喜劇”的力量的隱喻。
仿佛在告訴世人,這就是他的周氏喜劇。
至于去年的《長江七號》,陸晨也覺得還可以。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星爺親自上陣。同樣地,他用自己那張小人物的面孔和身上的小人物氣質,血淋淋地呈現小人物的社會處境,蒼涼之中,又不掐滅希望。
每一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小人物,不同的背景,相似的苦難。時代強加于小人物的苦難,用喜劇的方式來展示,就顯得更加深刻而凄涼。
從那以后,演員周星池就消失了。
后面那些標記為“周星池作品”的電影,再也沒有周星池。
《西游》,降魔、伏妖,都能接受,雖然差評很多,但勉強有其亮點。其中一個原因是,《西游記》本來就應該這樣詭異莫測,《西游記》那種妖氣繚繞的神魔環境,其實只有周星池真正塑造出來了,對于《西游記》,周星池的鏡頭是有功的。
但不是他演的。
那些演員的動作表情,有些是“導演周星池”教出來的。
他教有什么用呢?
觀眾期待“周星池喜劇”,但星爺教別的演員做他自己,永遠只能南轅北轍。
《喜劇之王2》上映之前,網上有周星池手把手教王寶襁的照片,但它真是目前為止周星池最糟糕的一部電影,也是主角王寶襁最糟糕的一部電影。
陸晨當初也表示期待,不過看到寶襁大哥的那個造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