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的政策也很簡單,那就是去城邦制,改為大漢王朝的郡縣制。
郡縣的長官是郡守、縣令、縣長;而這些長官,需得是經過朝廷的任免才行。
每一任郡守、縣令、縣長,不再是像以前城主那樣,可以世襲繼承下去,而是在同一郡縣,每一任官員的任期只有五年,五年后將會換調,任期政績出眾者,還有機會調入京城,甚至是調至中原的長安任職。
還有就是,每一個郡縣,施行軍政分離,郡守、縣令、縣長主管行政,而郡尉、縣尉,則是負責所屬郡縣的防務軍事。
這與以前的薩珊帝國、安息帝國有著明顯的不同。
與此同時,官員的任免,除了從原來的各城邦挑選能人異士之外,其實早在漢軍攻占泰西封之后,劉禪就已經開始在所有占領地區,推行漢文化,開設官辦書院。
剛開始,人們只當漢人開設官辦書院,只是為了讓百姓學習漢語,從而達成上通下達,方便人們的交流。
但是后來人們才發現,進入官辦學院學習三年后,就可以參加朝廷舉辦的考試,通過考試的人,就可以獲得功名,甚至直接委任官職。
這一項政策出臺之后,漢軍占領區的百姓,無不歡欣鼓舞。
為什么呢?
因為在此之前,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奴隸,而且祖祖輩輩都是奴隸,但是漢人開設官辦書院之后,他們可以通過學習,然后參加朝廷的考試,就可以入朝為官。
也就是說,底層百姓擁有了一個上升的通道。
不再是像以前那樣,祖宗是奴隸,子子孫孫都是奴隸,達官貴族也不在是小部分人獨享的權力,大漢皇帝說到做到了。
人人平等。
當劉禪用三年的準備,兩年的攻伐,完成了對薩珊全境的統一之后,大漢也在薩珊舉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而且還從中選擇了一千多人作為朝廷的后備官員。
雖然薩珊擁有數百座大小城池,需要的官員數量很多,但是即使如此,這一千多人選拔出來之后,還是有三百多人無職可派。
因為劉禪在這兩年的攻伐當中,很多城池任用的都是原來的城主、或者副城主,就是城池攻破之后,真心愿意臣服的人。
多出的三百人怎么辦呢?
后補官制度,隨即誕生。
這個主意,劉禪也是根據前世的記憶,學習清朝的候補道臺這種方式,將這些多出來的官員,全部列入后補官,統一進入監察司,朝廷給予最低的生活保障津貼,只有正式委任官職,朝廷才會根據官職高低發放俸祿。
而他們想要入職為官,就得靠他們自己去發掘,比如那座城的官員太污腐敗,或者意欲謀反等等,反正就是現任官員不合格,那就由他們這些后補的補上。
一年前,塔爾美那城太守斯拉比克暗中投靠貴霜帝國,因為他原本就是塔爾美那城城主,但是卻被劉禪率軍奪了城池,為了活命他才不得不假意歸順劉禪。
城破之后,劉禪封他為塔爾美那城太守,想著他會因為劉禪的不殺之恩,從而好好的為朝廷做事。
但結果是,劉禪想多了。
不是所有投降的人,都是真心實意投降。
斯拉比克明面上是向漢軍投降,但是心里卻是一萬個不愿意,他不想只當一個太守,他還想繼續做城主。
因為太守不能世襲,而且還要受到朝廷的管控。
于是,就派人暗中聯系貴霜帝國,而這個時候,貴霜帝國因為漢軍占領了整個薩珊王朝的疆域,他們對漢朝是十分的忌憚。
他們擔心,遲早一天,漢軍會對貴霜帝國動手。
因為,以前他們只需東面提防大漢,而且那時候的大漢對西域并沒有那么的在意,只要西域諸國與大漢保持友好關系,他們就非常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