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也是嘆息,看了一眼狹窄的江面,沉聲說道:“今日我軍初戰不利,暫時停止進攻;”說著,卻是指著前面的江面,冷聲道:“吳軍在下游堵我,我們也可以在上游堵住吳軍。”
“大都督英明!”中年將領恭維道。
“傳令!”李豐道:“命令所有船只,即刻在江口下寨,不可讓一艘吳軍船只過來。”
“諾!”
本想著一戰擊潰吳軍,但是現在戰機已失,吳軍又堵住了江口,現在沖過去,自然不是明智之舉。
但是——
這條狹窄的江面,既對吳軍有利,他們可以擋住漢軍南下,但是也對漢軍有利,漢軍可以在此扼守,至少也不能讓吳軍輕易沖過來攻擊漢軍。
畢竟,東吳水軍的總兵力可也有十余萬人,若是他們得知漢軍四路伐吳,水軍自然會在長江上,阻擊大漢水軍。
即使東吳水軍不全部過來,但是抽調與漢軍相同等量的兵力,還是沒什么問題,畢竟大漢水軍共計八萬人,但是李豐這次也只帶了六萬人南下,還得留下兩萬人扼守在秭歸,以防曹魏趁機攻擊大漢的后方。
漢吳水軍夷陵首戰,只持續了幾個時辰,就以漢軍損失五艘戰船,陣亡一千三百多人,吳軍戰船沒有損失,但是陣亡人數卻要比漢軍多一些,因為漢軍的火箭太過密集,造成的傷亡可就大得多,吳軍這一戰,共計陣亡兩千九百多人。
傍晚時分。
漢軍在長江上游立寨,而吳軍則在下游立寨。
然后在江口,卻也是都設置了障礙,提防對方突然殺來。
“大都督!”
副將蒙華,來到賬內,問李豐:“大都督,吳軍堵在下游,我軍該如何破防?”
蒙華是武都人,大漢第二屆武舉全國第六名,其實他在第一屆武舉時,就參加了比試,只是很可惜,哪一屆他在武都郡試的時候,碰到了改名的劉禪。
第一屆武舉,蒙華未能通過郡試,但是第二屆他卻是武都郡試的第一名,然后進入京試,最終獲得第六名,最后被安排到江州李嚴的部下效力。
這幾年他一直跟著李豐,成長也是非常的快,這次更是以副將的身份,隨李豐南下攻打東吳。
李豐聞言嘆息道:“吳軍善水,今日一戰,算是真正的領教了他們的實力。”
蒙華卻不以為然,道:“大都督,吳軍雖然善水,可也是我漢軍的手下敗將,十幾年前,不就被大都督打得他們幾乎全軍覆沒嗎...哈哈哈...”說著蒙華笑了起來。
“子元,不可輕敵也!”子元是蒙華的字,李豐一邊看著地圖,一邊說道:“此次伐吳,我們雖為水軍,卻可算作是伐吳的主力,勝則可順江而下,直逼武昌。”
說著,他頓了一下,站起身來,看向蒙華,道:“若是我們不能牽制東吳主力,其余三路將會面臨頑強的阻擊。”
李豐很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這一次大漢伐吳,共計出動了二十六萬人,其中步騎有二十萬人,主力由丞相親自率領。
但是,李豐從出發那一刻,就覺得他這一路六萬水軍,才是真正的主力,而且也將會遭遇最為殘酷的考驗。
原因無他,他這一路是走水路,一路南下主要是夷陵、江陵、江夏、荊州這些地方,只要突破了這幾處關隘,他的兵鋒將直指武昌。
一旦他這六萬人殺到武昌,南境的二十萬漢軍,基本不會遇到多少阻擊,因為孫權會先想辦法擊敗他,畢竟武昌的安危更加重要。
李豐其實也挺高興的,這些年來,他們父子一直鎮守長江防線,但是他更加清楚,這一戰或許是他們老李家,能不能改變命運的一仗。
因為至從先帝兵敗夷陵后,李家在大漢朝廷的地位,一直是受到壓制,作為大漢尚書令的李嚴,后半輩子,基本就是負責替大漢鎮守邊境。
這——
并不是先帝當時的初衷。
當初先帝駕崩時,可也是任命李嚴為托孤重臣之一,而且還是尚書令,主管大漢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