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森的聲音條件跟其他三位相比,并沒有任何的優勢,但是他的優勢純以韻味取勝。
他的嗓子寬厚而低沉,音色不夠明快,音域也不廣,不宜大起大落、激昂高亢的唱腔。
所以,楊寶森避開余派的立音、腦后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擻音和顫音,又利用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鳴而使發聲深沉渾厚,行腔與吐字力求穩重蒼勁,不浮不飄,如寫字之筆筆送到。
楊寶森的唱腔簡潔大方,雖少大幅度的起伏跌宕,卻于細微處體現豐富的旋律,細膩而不瑣碎。
現代的京劇老生界,有著十生九楊的說法,也就是說,大部分的老生演員,其實都是宗的楊派。
有不少比較激進的京劇界的人士紛紛表示,這種情況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為在他們看來,楊派之所以會成為更多老生演員選擇的流派,主要就是因為楊派“太簡單了”。
就像是唱歌一樣,只要你的嗓子沒有大毛病,你就可以唱流行歌曲,但是你要是想去唱民歌或者美聲,對不起,那是需要一些天賦的!
在不少人的眼中,楊派,就是京劇界的流行歌曲。
而楊派的代表人物于智魁先生,也是經常被人諷刺唱的不是京戲,而是京歌!
這個問題,林牧也特意的去問過自己的老師于智魁先生。
于智魁當初笑著表示,之所以現在大多數的老生演員以楊派開蒙,甚至學習楊派藝術,主要是因為楊派乃是京劇界的“正統”!
林牧當時聽了這話,也是一臉的驚訝,楊派是京劇界的正統,這種說法從何而來呢?
縱觀京劇界這200多年的發展史,有人認為,京劇界老生行當的發展,應該是“流派紛呈”。
畢竟老生這個行當,現在還有名有姓的流派就有十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自然也不會少。
但是于智魁表示,其實京劇老生的的發展是從分流到統一,然后再分流再統一這么一個螺旋式的發展。
林牧也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則是好奇的追問。
于智魁繼續表示,京劇的前三鼎甲橫空出世,算是京劇老生行當的第一個高峰。
程長庚,張二奎,余三勝,這三人的唱腔和咬字各不相同。
而他們的傳人,后三鼎甲,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也都是效法前賢,各自不同。
后來,汪派和孫派漸次凋零,終成絕響。
而譚鑫培則是博采眾家,得余三勝最多,字音幾乎是完全遵循,一舉奠定了湖廣音和譚腔的規范性地位,終成了民國后“無生不譚”的局面。
于智魁當時就反問,這是因為汪,孫二人的藝術不夠好嗎?
還是因為彼時的京劇不如前后三鼎甲時期了呢?
那當時的人是不是應該也感嘆“無生不譚”是畸形情況了呢?
林牧頓時如同醍醐灌頂一般,豁然開朗!
于智魁繼續說道,從譚鑫培之后,再分流到各家,不僅余派和言派兩大傳人互不相讓,就連馬連良先生20出頭的時候,在魔都掛出的牌子還是“譚派須生”!
前四大須生,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中,除了高慶奎是學的是張二奎的“奎派”,其他的三人竟然都是譚派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