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要畢業了,學生們的工作分配成了最熱門的話題。
這年代的大學生分配相當的程式化,教委聯合其他部門,根據國企、機關單位、事業單位用人需要,制定分配計劃,然后下發給高校,由高校根據計劃表,推薦合適人選。
說是推薦,其實就是確定了,所以高校在其中的作用最大。
這會的工作分配,不說一分定終生,那也能定大半輩子。畢竟,出國考研的是少數人,敢自尋門路創業的更少,絕大多數學生還是要跟著分配走。
而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跟單位是互相不接觸的,直到結果揭曉。
徐檸記得,他們班畢業后分配的方向也是五花八門,但專業對口的還真不多。幾十年后,大部分都算是事業有成,有的是企業老總,有的是地方事業單位領導,還有……反正級別都不低。
不過,后來流行一個說法,金77銀78,這兩屆畢業生才是發展最好的,因為那時太缺人,基本畢業就委以重任。
徐檸當年分配的是教育部門,工作還算順遂,就是工資太低,后來還是選擇辭職出國又自己創業了。
當然了,那是當年,現在的徐檸干脆不打算參加分配了。
六月,徐檸迎來了自己的畢業答辯。
負責答辯的倆老頭全程板著臉,嚴厲的嚇人,學生們膽戰心驚的一個接一個上臺。不過結果總算還不錯,基本都順利通過了。
答辯結束,至此,徐檸的大學學業就算徹底結束了,只需要等著畢業證跟學位證下來。
這會的學生們沒有找工作的壓力,一直到去分配的單位報到前這段時間,是徹底的無事可做。
畢業答辯結束后,學生們成群結隊的在校園里歡呼笑鬧,走著走著,不知誰起了個頭,大家突然就合唱起來。不是離別的歌,而是黃河大合唱。
徐檸拿著照相機,跟大家聚在未名湖邊,幫每一個人拍照留念。
“同學,幫個忙!”
徐檸朝不遠處也在拍照的一個學生喊道:“幫我們班拍張合影吧。”
那學生倒是沒二話,過來接過照相機,然后徐檸就跟全班同學站在一塊。
咔!
快門按下,京大圖書館系81級畢業生就在未名湖邊留下了這唯一的一張合影。應到五十一人,實到四十九人,缺了兩個之前保送留學的。
可以料想的是,等各奔東西之后,他們很大概率再也不會有聚的這么齊全的機會了。
徐檸知道,當年就是如此。
人的一生要碰到很多人,但絕大多數只是過客,誰也不會想到,哪一次見面之后就將再無相見的機會。
拍完照,大家依然聚在一塊,一個學校愛樂者合唱團的同學拿出了吉他,坐在石頭上彈唱著俄國民歌《讓我們舉杯》,其他人跟著打拍子。
“我們要去擁抱世界,我們要在時代的大潮中追波逐浪……”
唱著唱著,眼淚不自覺的就溢滿了眼眶,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將要結束了。
他們早已習慣了校園里的一草一木,習慣了看到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也習慣了凌晨五點去圖書館占座。從今以后,這些將永遠的變成回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