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好像是有點膨脹了。
……
在接到徐檸的通知后,李維處理好了在美國的工作,然后就帶著衣錦還鄉的心情坐上了回國的飛機。
無數人出國時都幻想著自己富貴還鄉的那一天,李維的同學多數還在為如何在國外穩住腳跟而努力,他卻已經能拿出一份十分亮眼的履歷了。
當然,他對自己的認識很清醒,自己的能力真的有多高嗎,實在很難有這個自信。說到底,還是徐檸的提攜罷了。
他這兩年在幾家公司輾轉,雖然一直沒機會獨當一面,但畢竟是在管理層,是真正學到了很多東西的。
“徐總,我回來了。”公司會議室里,一身西裝革履的李維意氣風發的道。
“回來就回來唄。行李呢?”徐檸問道。
“沒帶行李,需要什么我等會再買。”李維笑了笑。
他這兩年養成的一個習慣就是能用錢省事的就別心疼錢,他年薪十幾萬美元,錢是不缺的。
“嗯,你先在公司宿舍湊合幾天吧,等找到辦公地點了你再搬走。”
“好。”
徐檸手里捧著保溫杯,一邊吹著浮茶,說道:“讓你回來的原因你也知道了,有什么想法嗎?”
李維立刻坐直了,說道:“有一些。我在美國也接觸過風投行業,但說實話,那種模式并不適合國內。他們那里創業普遍,投資者要做的就是不斷地篩選好的項目以及有能力的創業者。但國內不是這樣,國內創業的都是什么人?有的原本是工廠的工人,有的是農民,還有的是單位里被擠走的大齡職工。他們的共同點是有膽量,但很難說是合格的創業者。更重要的是,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堪憂,也許能憑一個點子發展起來,但我不認為他們能讓一個企業走遠。”
“繼續說。”徐檸端著保溫杯,繼續不緊不慢的吹著。
“所以,我覺得我們需要走近那些專業人才群體,從他們中找創業者,而不是等著他們下定決心離職創業。比如,大學生、比如企業技術員、比如科研單位研究員,但有一點,年齡必須要小,不能超過三十五歲。”
“還有嗎?”
“目前就想這么多。”
“好。”徐檸放下了保溫杯,說道:“你說的有道理。我的計劃是在報紙上登廣告,就像找工作一樣的面試。只要覺得符合條件,那就給他投資一筆錢,我們提供管理跟技術咨詢,別的就不管了。”
“那好啊。”李維高興的道。
這比他想的更激進,不過,動靜是不是有點大了?
“徐總,這要是登報的話,恐怕很多媒體都會報道吧,那我們怎么說?而且,政策方面穩妥嗎?”
“就以我名下的征途公司的名義,媒體采訪一概拒絕。政策方面更不用擔心,總之你只需要照做就是。”
征途公司是徐檸當初設立合資企業時注冊的公司,也是他在國內注冊的唯一一家公司。沒辦法,現在政策有限制,一個人只能注冊一家公司。
“第一筆投資本金,五百萬。你盡快拉起一個團隊,然后確定一個標準。”徐檸說道。
“我明白了。”李維說道。
對這項工作,徐檸是抱著很大希望的,在國內這種相當不成熟的市場,誰有錢就幾乎成功了三分之二,只要管理者能力還不錯那就沒有失敗的道理。
除了賺錢,他更希望的還是重新塑造國內的商業氣氛,千萬別再出現知識無用論這樣的蠢話了,更不想聽到搞daodan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情況。
還有,能不能少一些假冒偽劣,多一些創新鉆研?少一些騙子,多一些做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