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檸這幾天心情不錯,吃嘛嘛香,連跟人打招呼都笑呵呵的。
“陸工,來上班了啊。”路上碰到陸明,徐檸隔著老遠就揮手打招呼。
“徐總,早上好。”陸明只好停下了腳步。
“跟你說個事,張嘉盛過幾天要走,到時候行政后勤上有事的話,就去找小唐。”徐檸說道。
“嘉盛要走?去哪?”
“讓南方闖蕩,先做瓷磚,以后可能做房地產,我讓他先去趟趟路。”徐檸說道。
陸明裹了裹大衣,道:“嘉盛工作好好的,干嘛要讓他走呢。公司的雜事很多,小唐能成嗎?”
“先讓他頂著唄,他工作能力不錯,我覺得是可以的,不成的話再說。”徐檸說道。
公司實際的管理者還是徐檸,重要決定他來做,剩下的都是些雜事,重點是溝通能力,得把各個部門的工作協調好。這一點,唐作欣做的還不錯,畢竟他平常的工作也基本是這些。
兩人一路往辦公樓走,徐檸自然又問起了工作進展。陸明現在除了負責個人電腦的研發工作,還負責各個研發項目的溝通聯絡。
話說,現在公司是四處點火……呸,四處開花。一堆的項目,而且都是那種規模特別大,花錢巨多的那種。
每個項目互相獨立,進展也不同,有的國內技術底子好,那進展就快,比如大型計算機,設計指標都確定了,設計方案也在討論驗證。
底子差的,比如精密制造,機床什么的,這玩意很吃經驗,都是幾十年才能摸著點門路的,反正現在就是慢慢砸錢。
“現在的問題還是缺人,缺人才。”陸明說到這也有些無奈,道:“說實話,國內的高等教育現在是跟不上需求的,不僅是學生科研水平,還有人數。我們把人招過來,都是邊工作邊學習的,平時晚上還有培訓班,很不容易。”
八十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初的大學生很多有一個特點,缺乏系統化的科學教育。很多都是突擊復習考上了大學,題目簡單就不說了,重點是很多人不是靠懂得才會做題,而是自學背下來的。
跟后來的大學生相比,這會的大學生在刻苦程度上要高的多,但在科學素養上卻又差了很多。所謂的科學素養,并不是指知道那些知識點就夠了,而是懂得一項科研成果是怎么發現,該如何發現的。就比如,一個科學發現需要設計實驗,該如何設計?這個設計思路比那個定理本身重要的多。
國內對科學素養向來不算重視,但后來的高中生至少都學過這部分內容,考試內容也有。可八十年代初的很多學生是跳過了這個部分的,因為高中沒人教,到了大學課業極重,又沒時間去了解。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除了學習能力最強的那些學生,八十年代的很多大學生畢業了也對科學,科研概念很模糊,因為課本上沒那些東西。
后來那些著名的科學家,基本都有留學經歷的原因就在這,基礎不補齊,那一定要出問題。
徐檸點點頭,道:“這我明白。公司會繼續擴大外派留學名額,過幾年就好了。”
現階段是沒什么好辦法的,只能繼續派人出國學習。說實在的,別看后來那么多留學生出國沒回來,但回來的那一小部分就起了很大的作用,總的來說絕對是利大于弊。
當然,都去美國不現實,歐洲很多小國高等教育也是不錯的,而且更容易拿到名額,再加上錢給夠,一年派一兩千個學生是問題不大的。
更重要的是,他們公司派出去的學生,那都得回來。去之前簽協議什么的不可少,而且他們是私企,在這件事上沒那么多顧忌,基本不用擔心畢業不回去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