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一個回合,就讓秦軍付出了上千人的代價。
心疼得蒙武直嘬牙花子,不敢怠慢,趕緊搬出秦軍的利器——車弩!
車弩是床弩的簡配版,雖然沒有床弩般變態的射程與威力,卻比床弩要輕便許多,可以隨時進行調整。而又因為是綁縛在戰車上的,后坐力有戰車來承受,所以又比一般的弩箭要厲害得多。
趙軍的重騎兵雖然厲害,但也有他的局限性!一是由于身披重甲,無論戰馬還是騎士都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的,所以不耐久站,二是重騎一旦確定方向很難在中途進行變道,不如輕騎兵來得靈活。
這樣的缺點,也就造成了弩車對它的克制作用,弩車如戰車一般,雖然不比輕騎兵,但也算調整靈活,速度一點不比騎兵的調整慢。
又是直來直往的攻擊方式,騎兵沖鋒加上弩箭的射擊,兩者動量都很大,一旦相撞,任你再堅固的鎧甲都能給你來個對穿,所以用弩車來對付重騎兵最適合不過。
本來蒙武還想藏一藏這樣的大殺器,等決戰的時候給趙軍來個“驚喜”,可沒想到自己的重騎兵跟趙軍的重騎兵一碰,竟然碎成了渣渣!
沒法子,只好將殺器祭出。
一輪齊射,就給予了趙軍重騎迎頭一擊,趙軍大約損失了大幾百的戰力。要知道整個趙軍的重騎也不過萬數。
一來一回,趙秦兩軍戰了個平手,趙軍損失了大幾百重騎,秦軍也損失了上千騎軍,并且暴露了弩車這樣的大殺器。
于是,趙軍再不敢輕易動用重騎兵沖鋒去撕碎秦軍的防線,而秦軍也不敢隨意使用弩車消滅除重騎外的趙軍,因為一是箭矢有限,用一只少一只,另一個也是怕重騎趁弩車上弦的功夫發動突然襲擊。
所以,騎軍戰場成了輕騎兵與弓騎兵的主戰場。
可惜的是,趙秦兩個都長期跟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趙國有胡服騎射,秦國則直接把義渠國納入版圖,論到騎術與馬上功夫,兩國騎軍是誰也不服誰。
你進我退,你退我進,弓箭攻遠,近戰刀劍!
一時間,戰場亂成了一鍋粥,趙秦兩方誰也沒能奈何得了誰。
原本應該快、準、狠的突圍戰演變成了無奈何的相持戰,戰場局面愈發對趙國不利了。
唯一的好消息是壁壘還在趙軍手里,暫時不會有側背的壓力,可是按照趙括的將令,任武即便守得住,到了晚上也會主動撤退,到那時,趙軍的側背就徹底地暴露在了秦軍的兵鋒之下。
更危險的是,秦軍壁壘中的大軍不知何緣故看,尚未出擊,可能是擔心我軍誘敵之策,可現如今已經與秦騎軍爆發了大規模的戰斗,想必此路秦軍很快也會出壁壘而來。
三面夾擊,我軍必敗無疑!
所以,唯一的出路,趁秦軍壁壘之軍還未到來,還是得從北方撕開一條口子。
“傳令:北路騎軍,不計一切代價,依據地勢,投入飽和兵力,與秦騎兵決戰!令步卒以長槍兵為前導,見縫插針,突入秦陣!”
“務必打出一道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