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夜在秦軍的憧憬、趙軍的不安、廉頗的渴望、魏庭的精打細算以及趙括的呼嚕聲中,平穩地渡過了。
太陽伴著趙軍的號角聲冉冉升起,趙軍早已整裝待發,騎兵方陣里,僅剩的三千重騎兵被統一安排在中路,依舊呈錐形陣,而那重騎的最前方的陣尖所在,昂首矗立的,正是趙括的替身。
只見假趙括身著精致的黑色鎧甲,手握精鋼長刀,刀尖閃爍泛著點點寒光。臉上戴著黑色的面罩,面罩之上是黑色的頭盔,緊緊把那英俊的面容保護在內,而頭盔上高高飄揚著紅色的羽毛,與披著的大紅色披風與騎著的棗紅色大馬相互呼應。
假趙括的身后便是大軍的大纛所在,大纛左右各有幾員護衛,而大纛身后更有幾人,隨時準備接替大纛,正所謂:人可以死,大纛不能倒,大纛所指,全軍所向。
“上將軍!,諸君整備完畢,聽候您的將令!”中軍司馬李義巡視一周后,前來匯報說道。
沒有言語的回應,也沒有大軍出征前的鼓舞士氣,因為每個趙軍士兵都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處境——只有把對面的秦軍撕碎,自己才有生的希望。
假趙括長刀高舉,身后的大纛會意,緩緩升起,全軍刀劍出鞘,發出錚錚的金屬之聲;弓弩上弦,沉重的木器發出吱呀的吼叫;盾牌抬起、長矛略平,陣陣呼吼聲響徹場地;重騎拉下馬兒的眼罩,黑暗中的馬兒撲騰著四蹄發出噠噠的聲響。
長刀劃下,輕夾馬腹,當頭一騎飛似的竄出;
大纛傾斜,正是頭騎出發的方向,隨即大纛追隨頭騎而出;
剎那間,陣地塵土飛濺,殺聲震天。
重騎最先發起沖鋒,長矛端平,身子微屈,緊緊跟著鋒矢,提速、提速、再提速;
隨后輕騎啟動,或長刀微垂,或側身挽弓,魚貫而出,分左右兩路,護衛在重騎之側翼;
接著是車兵與步卒,盾牌收起,長矛微傾,各成方陣,邁著整齊的步伐,跟隨著前方的輕騎快速前進。
最后則是弓弩兵等遠程攻擊力量,在步兵的包圍與保護下,緩慢地向前移動,并不是射出箭雨掩護前隊的攻擊。
而在攻擊主力的后面則是步卒為首的防御兵力,依托營寨,輔以輕騎兵,防御來自西岸壁壘和光狼城壁壘的秦軍來襲。
各兵種梯次配置,前有重騎沖擊,后有步卒補位,空中箭雨攻擊,兩翼輕騎襲擾,形成了立體式的復合打擊。
然而,秦軍任你八面來,我只一路去——正面防守,側背攻擊。
沒有花里胡哨的計策,只有血與肉的碰撞,拼的就是趙軍先攻破秦軍陣線,打通北上的去路,還是秦軍先行攻破趙軍營寨分割包圍趙軍。
說是旗鼓相當,實是秦軍擁有巨大的優勢,只要不敗,對于秦軍來講就是勝利,因為隨著缺糧的問題發酵,趙軍的士氣、戰力都將會迎來斷崖式的下跌,到那時,秦趙兩軍變成了刀俎與魚的關系了。
所以,趙軍在攻擊上幾乎投入了全部的精銳,為了提升士氣,假趙括甚至親自上場。當然他的任務不僅僅是提振士氣,而是——死!
要死得有價值,非如此不能獲取全體將士的愛戴!
要死的壯烈,非如此不能激起趙軍抗擊到底的決心!
要死的合理,非如此不能讓秦軍掉以輕心!
所以,帶頭沖鋒!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