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二皇子退到萬州的時候,其麾下又聚集了近二十萬的人馬,人馬雖多,可是,真正能上馬作戰的精兵,其實不到五萬,而眼看著這些人就要潰散的時候,二皇子才在萬州稱帝,史稱秦興帝。
就在秦興帝稱帝不久,大炎王朝的軍隊再次南下,雙方在萬州打了一次決戰,這是大秦和大炎最后的一次大戰了。
結果自然可想而知,秦興帝大敗,在武將和南方的武林勢力的掩護下,再次南下,一路經過了巴州和涪州,最終來到了巫州才停下。
等到秦興帝來到巫州的時候,他手里只有八萬的軍隊了,而精兵不到兩萬,如果不是巫州有十萬大山的天然優勢,估計這最后的八萬軍隊都保存不下來。
巫州崇山峻嶺,道路難行,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巫州難,難于上青天。
巫州是大秦王朝最后的一片疆土了,在秦興帝退居巫州的時候,大炎王朝曾經舉兵五十萬南下,想要拿下巫州,可是,因為天塹的緣故,大炎王朝在巫州之外,盤桓了十年之久,雙方發生了多次交戰,死了很多人,可是,到最后卻是誰也奈何不了誰。
大炎王朝的人打不進來,大秦王朝的人出不去,就這樣,雙方以巫州的巫峽鎮為界,就這樣互相對峙著。
因為巫州地處偏遠,位居南方,最初的時候,這里被稱之為南巫,后來,又因為這里多瘴氣、毒氣,一般人很難生存下去,又被稱之為蠻夷之地,久而久之,南巫沒人叫了,反而多了一個南夷。
在大炎王朝建國千年以來,無數代的皇帝,都想拿下南夷,曾經無數次舉兵南下,可是,每次都無功而返,而南夷也前三百年里,也無數次株兵歷馬,想要復國,可惜,到最后都沒能成功,久而久之,復國的舉動越來越少了,而南夷就這樣開始在十萬大山生活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次兩國交戰的時候,以涪州為中心武林勢力,很多人都曾經參與了戰斗,唐門的三百弟子,等到回到巫州唐門的時候,只剩下十八人,被江湖稱之為唐門十八杰。
秦興帝在退居南夷之后,因為適應不了這里的氣候,沒多久就病死了,而秦興帝去世的時候,只有十六歲,并沒有留下子嗣,而他弟弟當時只有五歲。
在秦興帝去世之后,七皇子登基,稱之為秦復帝,改大秦為后秦。
之后的三百余年里,因為連年征戰,南夷的人口越來越少,而皇權也越來越微弱,到了最后,這個流亡的政權,沒有被大炎王朝消滅,自己就慢慢的崩潰了。
因為南夷不在造反,大炎的皇帝,從七百年前開始,慢慢的退兵,從涪州和巫州的交界處巫峽鎮,開始退到了涪州,而隨著大炎王朝皇權的更迭,其對涪州和巴州的掌控越來越弱,而南夷的地盤從之前的巫州,慢慢的擴大到了巴州,擁有了三洲之地。
其實,現如今的南夷,之所以還有那么多的人口,除了后來因為雙方停戰,休養生息之外,還因為歷代大炎王朝的皇帝,把一些犯了重罪,卻又不夠殺頭的人,開始朝這邊流放,這些人都是罪人之后。
自古以來,除了斬首示眾的刑罰之外,就屬于流放最為嚴厲了,因為封建王朝不同于現代,交通不便,從長安流放到巴州,而真正能夠活著走到這里的,十不存一,就算僥幸活下來了,也因為這里的氣候等原因,沒多久就病死了。
不過,雖然說被流放到巴州的人十不存一,但是,還是有一部分人活下來了,而他們在抵達巴州之后,不受大炎王朝的官員待見,慢慢的就流入了到了南夷當中,開始逐漸充實南夷的人口。
南夷對待中原的態度很復雜,既仇恨中原,又羨慕中原,在最早的一批人當中,他們每日每夜想的都會打回中原,可是,在不斷的受挫之后,這種心思也就慢慢地淡了。
說完南夷的皇權歷史,再說說南夷的武林勢力和修行勢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