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炎高祖能打下大秦王朝,最倚重的大將就是這個堂弟了,每逢大戰、惡戰,都是李承弼親自帶兵上陣,而只要他一出現,就沒有他拿不下的城池,極有滅國之功,又是開路先鋒,按理說是可以封王的,畢竟,他也算是皇室宗親了。
可是,在炎高祖欲給其封王的時候,李承弼親自入宮,跟炎高祖夜談了一次,然后,這件事就這么不了了之了,炎高祖最后只給他封了一個武順候,一個大柱國的頭銜。
另外,李承弼曾經多次在沙場上救過炎高祖的性命,可謂是換命的兄弟。
還有,李承弼是大柱國,在軍中素有威望,甚至不夸張的說,很多兵只知道大柱國李承弼,卻不知道皇帝的,由此可見,李承弼這個人的能力之強。
不過,在炎高祖駕崩,光武帝登基之后,李承弼第一時間上書,主動請辭,回家做一個富家翁,過過太平日子,光武帝多次挽留,都被李承弼拒絕了,之后,無奈之下,光武帝只好同意。
李承弼請辭,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選擇,許一凡當初在看這段歷史的時候,他很佩服李承弼。
雖說,李承弼為大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可謂是功高震主,但是,他在大炎王朝立國之后,第一時間就選擇了急流勇退,先是不封王,然后就是一直待在長安養老,在炎高祖還在位的時候,他就多次請辭,想要回家養老,可是,那時候的李承弼也才三十五歲而已,養老還早的很。
雖然炎高祖沒有同意李承弼的請辭,李承弼卻從來沒有在去過軍中,哪怕是那些軍武當中的武將來看望他,他都不怎么接見,以此來表明,他真的只想養老而已,這是極其聰明的做法。
在炎高祖駕崩之后,李承弼第一時間選擇了請辭,一方面是他擔心,因為自己功勞太多,新帝登基,想要再次給他封王,要知道,光武帝可是一直都跟著李承弼,兩個人雖無師徒之名,卻有師徒之實。
據說,炎高祖當初會選擇光武帝作為下一任皇帝,也因為李承弼看好光武帝。
另一方面,據說是李承弼在炎高祖駕崩之前,曾經跟炎高祖談過一次話,談話內容不得而知,而光武帝登基之后,李承弼就請辭,估計是他承諾了炎高祖什么,畢竟,他的功勞真的太大了。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四十多歲,在朝中素有威望的沙場老家,在致仕回家之后,閉門不出,每天除了喝茶下棋,養活種草之外,什么都沒做的人,卻在其致仕不到一年,突然被人滅門了,這在當時,引起了朝廷的動蕩。
李承弼活著的時候,因為避嫌,也為了安光武帝的心,他在長安的宅子里,除了家眷之外,只有一些仆人,這些仆人還是炎高帝賞賜給他的,他并沒有豢養家兵,可以說,李承弼做到了一個臣子能做到的一切了。
至于殺死李承弼的人到底是誰,無人知道,有人說是前朝余孽做的,畢竟,李承弼砍了他們皇帝的腦袋,也有人說是李承弼的政敵做的,當然,還有人說光武帝為了免除后患,暗地里下手的,總之,眾說紛紜,卻始終沒有一個定論。
不過,最后的結果自然是把這件事歸咎在了,已經逃到了巫州,進駐十萬大山的前朝余孽身上了,所以,在李承弼遇害的一個月后,大炎王朝開始舉兵南下,再次攻打巫州。
光武帝之前還對下面的臣子豢養家兵,有些不滿,在經過這件事之后,光武帝也就想開了,允許下面的臣子開始豢養家兵,但是,對人數有很大的限制。
估計,當時的光武帝是覺得,如果李承弼也豢養家兵的話,他就不可能在家中遇害了。
于是,就這樣,家兵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被朝廷承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