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荀德華的穿著樸素,你以為其家境貧寒?
不,你錯了,荀德華是書香門第,從很早之前,他家族的人都入朝為官,進入縱橫書院求學過,說是桃李滿天下,也毫不為過,而荀家有祖訓,官至三品需致仕,辭去一切官身,要么賦閑在家,要么去縱橫書院任教,總之,就是到了三品之后,就辭官回家,每一代的荀家人都是如此,從無例外。
荀德華也是如此,他在年僅四十五歲的時候,就做到了禮部尚書的位置,妥妥的正三品的官職,可是,在其上任不到一年,他就突然上書致仕,說是身體有恙,恐難勝任,選擇辭官歸隱。
對于荀家那特殊的家規,歷代皇帝都是知道的,雖然皇帝也曾經挽留過,但是,荀德華還是選擇了致仕,無奈之下,皇帝只好應允。
荀德華致仕之后,先是回到了洛洲老家,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給蒙童啟蒙,但是,很快白鹿書院的人就找上門來,讓其到白鹿書院任教。
白鹿書院是儒家建立在洛洲的書院,歷代的院長都是從縱橫書院的一代大儒,而荀德華能夠在四十來歲的年紀,就官至三品,其才華可想而知。
荀德華在思索一番之后,也就欣然答應了,進入了白鹿書院,成為了一名正兒八經的教書先生。
因為當過官,還在縱橫書院待過,荀德華的見識很強,閱歷十分的豐富,講課授業也十分的風趣,導致很多學子都很喜歡這位荀先生。
荀德華在進入白鹿書院之后,教授了不少學子,也給朝廷培養了不少人才。
當初,炎高帝在得知荀德華辭官之后,居然去白鹿書院教書,他還十分的生氣,曾經想要下旨苛責一番,但是,自從荀德華去了白鹿書院之后,每年金榜題名的學子當中,白鹿書院的學子占據了很大一部分,這讓炎高帝還是很欣慰的,而對荀德華的苛責之事就此不了了之了。
荀德華在白鹿書院任教十七年,近二十年的時間,給朝廷輸送了一大批的優秀人才,當然,也給縱橫書院送去了不少讀書種子。
到了洛洲,你可以不知道刺史大人是誰,但是,你肯定聽說過荀先生的名號,如果你連這個都不知道,你就不是大炎人。
可能是年紀了,精力不濟,也可能是教書教乏了,荀德華在六十歲之后,就很少在給學子授課,而是喜歡負笈游學,說是負笈游學,其實他也不可能真的背著一個書箱滿天下跑,他也只是帶著一兩個學生,在洛洲、浦洲、汴洲等這些靠近洛洲的地方行走而已。
這一次,他就是帶著兩個年齡相差很大的兩個學生,離開白鹿書院,離開洛洲,來到了汴洲游歷。
看書男子姓寧,名致遠,少女姓桂,名寒煙,至于那個抱劍男子,是少女的扈從。
寧致遠今年三十有二,年齡雖然不大,也不小,卻至今沒有成家,都說三十而立,可寧致遠卻至今孑然一身,他二十年前就進入白鹿書院求學,在荀德華在白鹿書院教學之后,他就跟著荀德華,是荀德華最早的一批弟子。
其他的弟子在學業完成之后,就紛紛離開了書院,要么是選擇科舉,去當官了,要么是改行做了其他的行業,只有寧致遠選擇一直留在荀德華身邊,一邊聽著荀德華授課解惑,一邊照顧荀德華的飲食起居,既是學生,又算半個兒子。
如果荀德華的兩個女兒不是早嫁為人婦了,估計,寧致遠就要成為荀德華的女婿了,親上加親。
寧致遠家境不錯,人長得雖然不是多么的帥氣,做事卻十分的穩重,讀書有很有天賦,如果去當官,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不過,寧致遠家中的兄弟眾多,而他又不是嫡長子,從小因為其母親的緣故,不是很受家人的待見,收到的重視和資源自然要比其他的兄弟少很多,對此,寧致遠也不甚在意,而是專心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