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朝廷大臣,尤其是工部和兵部的人,都為了鐵的產量大傷腦筋,每年到了武器更新換代的時候,雙方都會吵得面紅耳赤,可是,除了爭吵之外,根本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而現在,許一凡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對于大炎王朝來說,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崔東海看完之后,無比的激動,一個勁的點頭,而都蔚殷武在看完之后,也使勁的拍了拍許一凡的肩膀,差點沒把許一凡給拍的坐在地上。
眾人又在工廠待了幾天之后,此時崔東海和都蔚殷武,都紛紛返回了東海城,畢竟,他們還是有很多公務要忙的,撫仙山這邊雖然重要,可是,有常哲翰和其他官員在,他們還是很放心的,更重要的是,許一凡還在這兒呢。
崔東海在回到東海城之后,連夜寫了一封近萬字的奏折,讓人以八百里的速度,送往長安。
同一時間,都蔚殷武在回到東海城之后,也寫信給了鎮海大將軍殷元魁,把這件事匯報上去。
殷元魁這個大將軍,自從來到海州之后,幾乎就待在軍營當中,很少回到東海城,而在接到殷武的匯報之后,他當天晚上就帶著一隊親兵,趕回了東海城。
第二天,殷元魁就親自去了撫仙山礦場,親自去看看礦場的情況。
當殷元魁來到撫仙山礦場的時候,許一凡還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大將軍。
其實,不管哪個朝代,將軍是很多的,其中雜牌將軍最多,比如什么征東將軍,征西將軍之類的,都是雜牌軍,他們屬于地方武裝,雖然有將軍的頭銜,可手底下的兵,往往只有千余人,最多也不會超過五千人,而這些雜牌將軍,他們往往都是一些武將之后,或者一些皇親國戚,算是皇帝給他們的一種榮耀。
說起來很有意思,類似于這種征東、征西將軍,一個校尉的官職都比他們大。
雜牌將軍雖然很多,可是,往往用上大將軍這個頭銜的,往往都是大佬,比如殷元魁這個鎮海大將軍。
大炎王朝的武將,大致分為八個等級,排在魁首的,毫無疑問是大將軍了,大將軍屬于最高軍事統帥,職位等同于宰相,但是,要比宰相略低,除了皇帝、宰相、仆射之外,大將軍的位置最高;
其次,是驃騎將軍,職位在宰相、仆射、大將軍之下,但是,他們的俸祿和大將軍等同,在軍中威望很高,比如漢朝時期的霍去病,就是驃騎將軍;
之后,是車騎將軍,職位在驃騎將軍之下,只要負責征伐叛軍、出使宣召,有戰事的時候,負責拜官帶兵出征,打完仗之后罷官,其地位十分的顯赫。
然后,是衛將軍,他們負責統領京城各軍,是防衛部隊的最高統帥,二品官職,平時掌握禁軍,其地位可想而知。
接著,是前、后、左、右將軍,官職在九卿之下,負責京城兵士以及邊防屯軍。
之后,就是四品將軍、五品將軍,以及雜號將軍,而不管是四品將軍,還是五品將軍,亦或者是雜號將軍,其實都是雜牌軍,官職有高有低,權利有大有小,但是,跟前面五種將軍比起來,他們的權利算是很小的了。
當然,除了這八種常規的將軍之外,還有一個三軍統帥,大柱國。
這個職位,只在大炎王朝開國的時候,曾經設立過,后來,這個職位就成為了一個象征性的職位,大柱國是武將夢寐以求的官職,就像是文官最想要的謚號文正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