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讀書是為了識字,有些人讀書是為了做官,有些人讀書是為了做學問,可是,不管他們的初衷是什么,想要過的比別人好,讀書是最好的選擇。
對于商人而言,錢再多,如果守不住,也是白搭,可是,一旦家里出了一個讀書人,那不管是生意伙伴,還是競爭對手,都會高看自己幾分,也會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對于那些江湖人來說,如果可以安穩的生活下去,誰又愿意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呢。
面對這些人的請求,還有他們高漲的氣氛,許一凡并沒有拒絕,只是提出,想要參與進來自然可以,但是,要聽從安排,而這些人自然滿口答應了。
其實,這些人在想什么,許一凡心里很清楚。
不管起點書院最后能不能得到朝廷和儒家的認可,只要它建立起來,就已經是一個壯舉了,如果,在接下來的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里,從這里走出去的讀書人,有人能高中的話,那么他們參與建設書院的人,都會青史留名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海洲太需要一座書院了,而海洲的讀書人,也太需要一個歸屬地了。
就這樣,有了這群人的參與,起點書院的建造,一切進行的很快,而官府對此,也是大力支持的,要什么官府那邊都會答應的。
建造書院的事情,有許一凡的人在掌控著,齊若兮和荀德華還是很放心的,而他們自己也沒有閑著。
這段時間,他們利用各自的人脈關系,開始搜集了大量的書籍。
這些書籍有的官府那邊送來的,而有的則是一些豪閥大家送來的,當然,更多的,還是他們從別的地方弄來的,而不管這些書籍怎么來的,想要成立一座書院,光有書肯定是不行的,還需要把這些書籍進行分類,進行挑選。
在這個時代,書籍是很珍貴的,尤其是一些古書,那更是珍貴異常的。
當然了,書籍也有良莠不齊的,荀德華他們要做的事情很多,除了分明別類,把一些對朝廷不利,或者禁止的書籍給挑選出來之外,還需要找人抄錄。
這個時代,想要把書籍做到后世那種完全普及,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來,好書很少,而每一本都格外的珍貴,輕易不會借出去的,對于一些真正的愛書之人來說,借書如借妻,是不可能的事情,二來,活字印刷術還沒有出現,雖然現在已經有雕刻印刷術了,但是,其成本之大,速度之慢是可想而知的。
而最省力的辦法,自然就是抄錄了。
有很多讀書人,因為家境貧寒,買不起書,卻又想讀書怎么辦,自然是要去借書了,但是,這種借書不是你把書借走,拿回家去看,而是需要自己抄錄,或者現場死記硬背下來。
真正家底殷實的人,畢竟是少數人,而大多數人,還是畢竟貧寒的,而儒家自然也看到了這一點兒,于是,在各個書院,都有一個藏書樓,也就是圖書館,書不能拿出去,但是,可以現場抄錄,如此一來,很多讀書人都養成了,看書之前先抄書的習慣。
這一次,荀德華想要成立起點書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書籍的問題,而抄書就成為了必然的事情。
不過,這種事,如果放在其他地方,可能不好做,參與的人很少,但是,在東海城前來免費抄錄書籍的人卻很多。
當荀德華放出消息,說是需要有人來抄錄書籍的時候,整個東海城以及附近一些地方的讀書人,紛紛趕來,參與抄書大軍當中。
也是從那一天開始,整個滄海別苑,甚至是整個滄海山都燈火通明,靠近滄海山隨處可見,那些席地而坐,趴在一張張簡易制成的小書案上抄錄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