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西域王國眾多,王國有大有小,實力自然也有強有弱,只要操作得當,戰功是很好拿的。
二來,歷代的鎮西大將軍,都很好說話,也很會做人,像秦嘉涆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其實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因為西北寒苦,他們每年都需要朝廷撥下來大量的資源,如果不跟朝中的那些大臣搞好關系,那影響的往往就是幾十萬的大軍。
都說寧可得罪君子,也莫惹小人,那些官員話語權不重,可是,如果他們真心想要為難你,惡心你,也挺讓人難受。
在歷史上,不是沒有鎮西大將軍是剛正不阿的脾氣,可是,這樣的性格,往往受連累的不止是他一個人,還有他麾下的將士,作為統帥,做到大將軍已經是極致了,可是,手底下的那些將士們呢?他們難道不想晉升嗎?而他們想要晉升,還需要朝廷那邊點頭,如果你把朝廷當中的那些官員得罪了,那你鎮西軍的大小將領,幾十年不挪窩也很正常。
因為雙方的這種各取所需,逐漸形成了一種默契,這也導致很多朝中官員,在需要給子孫謀福利的時候,就會把家族子弟送到西北的鎮西軍當中,以此來鍍金。
只是,上一次的西征,誰也沒想到,歷來百戰百勝的炎軍,居然在西域吃了那么大一個虧,不但二十萬將士全軍覆沒了,連大將軍秦嘉涆都死了。
在那些朝中大臣的眼中,秦嘉涆死了就死了,葬送了二十萬的將士,他不死誰死?
真正讓他們感到痛心的,還是那三千子弟兵的戰死,這些子弟兵,大多數都是紈绔子弟,但是,也有少數一部分是有真才實學的,可是,他們死了,朝廷一下子失去了不少棟梁之材,所以在炎武帝猶豫著要不要繼續西征的時候,這些人就聯合起來,一起‘逼迫’炎武帝不得不再次西征。
說完了朝堂之上的這些蠅營狗茍的腌臜事兒,在說說西北這邊的官道和驛站。
在西北這邊,官道每年都是要翻修的,而且是不遺余力,尤其是在兩次西征前的時候,炎武帝更是下旨要當地的官員,把官道修好,確保糧草物資的運行通暢。
其次就是驛站,在西北這邊,驛站很多,嚴格按照要求,做到十里一站,常年都有驛卒待在驛站待命,而西北這邊驛站的驛卒,全都是從邊關退下去的老卒,他們比任何一個人都要清楚驛站對于一個軍隊的重要性。
另外,西北這邊的驛站往往不是只有一條,除了幾個主要的大型驛站之外,還有很多分支驛站,有些驛站,可能很多年都不會用上,但是,朝廷卻每年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銀錢去維護他們,為何?
原因也很簡單,當大戰爆發之后,敵人往往想到的就是切斷補給,另外就是阻止邸報的傳送,而如果只有一條驛站的話,當驛站被拿下,被敵軍的探子掌控之后,那朝廷就失去了對西北局勢的掌控,而這往往都是很致命的。
這種多條驛站存在的必要性,遠的不說,看看現如今已經淪陷的海洲就可知一二了。
方士出世的時候,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拿下海洲,而且朝廷還不知道,甚至周邊的幾個洲也是在事后才察覺這件事,為何?
就是因為方士在選擇出手的時候,第一時間就占據了驛站,切斷了海州官員跟朝廷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