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三國的占領和拋棄之后,北宛國就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王國,屬于三不管地帶,大炎王朝不管,西域也不管,北蠻更是嫌棄的不得了,可以說,北宛國是一個很尷尬,又很特殊的地方。
殷元魁讓許凱歌帶兵攻下北宛國,其目的不是占有它,而是為了隔斷燕王跟西域的聯系,不管燕王跟西域有沒有聯系,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如果西域聯軍對于康城久攻不下的話,他們肯定會想其他的辦法,而北宛國可能就是最大的突破口,所以在這個時候,以前人人嫌棄的北宛國,在這個時候,就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只要占據了北宛國,西征軍就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而許一凡提出的兵不血刃拿下燕王十五萬大軍的辦法,就增加了一份砝碼。
一旦湯芮他們帶領西、沙兩洲的地方軍,跟燕王對峙,在加上許凱歌占領北宛國,隔斷了燕王跟西域的聯系,那燕王的就處于三面環敵,困守涼州和庭洲的局面了。
如果形成了這個局面,那燕王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按照許一凡策略上說的那樣,乖乖地配合西征軍,另一個就是投奔北蠻。
對于第二種選擇,看似是一個選擇,其實,很難成功。
一來,北蠻現在正在嘉洲一帶跟鎮北軍血戰,根本沒有時間搭理燕王;
二來,就算北蠻分兵,從庭洲進入西北,那朝廷也不會坐視不管的,北蠻來的人少了不行,不夠西征軍塞牙縫的,人多了,也不行,會影響嘉洲的戰局;
三來,燕王如果投奔北蠻,那就是叛國,一旦如此,他麾下的十五萬將士,有多少人愿意跟著他,那就未曾可知了,就算十五萬人都跟著燕王走了,在北蠻那邊,這十五萬人肯定也是炮灰一般的存在,不要以為北蠻會多么優待這些人。
如果許一凡的策略是在人心上做手腳的話,那么殷元魁就是在局勢上下功夫,由此可見,殷元魁這個大將軍,也并非浪得虛名。
除此之外,殷元魁還給童真下達了一個任務。
童真的任務就是在康城之后,西洲城之外的這片土地上征兵,這么做,既是讓西域聯軍那邊的奇兵無法繼續破壞西征軍的后方,另一方面自然是為了補充兵力,另外就是把當地的百姓,進行遷徙,遷徙到西北三洲去。
開疆拓土,不單單是為了擴大地盤,最主要的還是為了人口,人口往往象征著勞動力、戰斗力、財力,對于老百姓而言,誰當皇帝,他們不操心,只要能活下去,跟著誰混不是混啊。
最重要的是,殷元魁是做了最壞打算的,如果康城守不住,之前幾十萬將士用鮮血換來的土地丟失了,那也不能讓這片土地完好無損的回到西域人手里。
西域不是以教義統治諸國嘛,而教義統治就需要信徒,信徒就意味著人口,土地還給你,人口我帶走,沒有了人口,看你拿著這些土地有什么用。
你可以繼續從西域內遷徙人口過來,可是,這是需要大量時間的,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沒有幾年時間,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在這個時間里,這些土地還是不是歸西域管轄,還真的不一定。
好一個釜底抽薪,殷元魁這是直接把康城在內的六國,徹底的變成了一座座空城,這才是真正的殺人不見血。
不過,想要做到這些,也并非易事,遷徙人口也不是短時間可以做到的,但是,西征軍有一個很好的優勢,那就是喜土地掌握在他們手里,兵權也掌握在他們手里,文的說不通,那就用武力說話,在死亡面前,屈服是很容易的,而殷元魁讓脾氣火爆,行事葷素不忌的童真去做這件事,是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