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四更天,正是人最困倦的時間,預料當中的攻城并沒有如期而至,敵軍大營還是一片死寂,然而,負責守城的西征軍,卻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許凱歌身著甲胄,站在城頭,目光落在沙漠軍的大營當中,緊蹙著眉頭。
這已經是許凱歌今晚第五次來城頭了,按照他的預計,沙漠軍在三次攻城失敗之后,應該還會進行一到兩次的攻城,然而,沙漠軍的舉措再一次出乎了他的預料,對方仿佛今晚不打算繼續攻城了,這不但沒有讓許凱歌松一口氣,反而愈發的憂心起來。
這支沙漠軍跟許凱歌之前遇到的任何一支軍隊都不一樣,許凱歌在進入西征軍之前,曾經在鎮北軍和鎮南軍服役過,只不過,其官職都不高,畢竟,那時候他老子還沒有發跡,好的官職都被其他高-干-子-弟,或者軍中猛將給占據了,輪不到他。
拋開這些不去說,不管是北蠻軍,還是南夷軍,亦或者西征軍面對的西域聯軍,其戰力懸殊不算大,戰術運用各有千秋,但是,追根到底,還是需要用鮮血和人命去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
北蠻擅騎,就野戰而言,北蠻的戰力是很強大的,在兵力相同,軍備相等的情況下,就野戰而言,炎軍還是差了對方一籌;
南夷擅長山戰,凡是在南夷軍服役的士卒,天生都有一副鐵腳板,他們能夠在沒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況下,日行上百里,而且還是在山區,其輾轉騰挪的能力,炎軍只有望塵莫及,跟在屁-股后面吃灰的份兒;
西域擅長打硬仗,西域聯軍的軍隊雖然是諸多王國抽調而來的,戰力參差不齊,但是,他們打起硬仗來,絲毫不含糊,就打硬仗,打死戰而言,炎軍在這方面,也只能說和其旗鼓相當,雙方都討不到什么大便宜。
至于說炎軍,不管是野戰,還是山戰,亦或者硬仗,炎軍都排不到第一,可是,他們卻能集-合了三家之長,單個拿出來,可能不是其對手,可是,戰場不會跟你講究什么公平的,這又不是擂臺比武,你打我一拳,我還你一掌那么簡單的事情。
在結合了這三家之長之后,炎軍的戰力是穩居第一的,無論對上北蠻也好,還是南唐也罷,亦或者是西域,他們都不怵,也不慫。
炎軍的戰力之所以一直都很強盛,主要是因為炎軍的部隊,不是一成不動的,他們是經常換防的,除了守城的大將軍不會動之外,其他的,上至中高層將領,下至底層將領和普通士卒,每隔幾年,都會換防,比如鎮北軍的兵馬,每隔三五年,就會被換到鎮西軍,或者鎮南軍服役,而其他兩支軍隊,則會去往去往其他的軍隊服役。
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是想提高炎軍的整體實力,讓他們可以多地作戰,這個提議最早是炎高祖親自提出的,另一方面,則是在一定程度上掣肘、制衡武將。
兵權的重要性,不管在神秘時候,都無比的重要,很多王朝在走向末期的時候,除了奸臣當道,宦官干政,外戚坐大這些原因之外,擁兵自重是最關鍵的問題,隔三差五的換防,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這種事情的發生。
但是,在炎軍當中,還有一個很奇怪,也很正常的現象,每次換防的時候,三支軍隊都會被抽調一批精銳,單獨陳列出來,他們只有兩個去處,一個是去往京城,淪為禁軍序列,一個就是去往鎮海軍。
挑選三軍的精銳,編入禁軍,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禁軍是歷代天子的直系軍隊,必然是精銳當中的精銳,可是,把三軍的精銳充入鎮海軍,這就讓人想不通了。
在鎮海、鎮南、鎮西、鎮北,還有鎮國,五位大軍當中,鎮國大軍是隸屬于天子的親軍,其余的都是鎮守一方的軍隊,在這四支大軍當中,人數最多的是鎮北軍,其編制一直都維持在三十萬左右,最高的時候,其編制多達五十萬,其次就是鎮西軍,其編制一直而二十萬左右,最高多達四十萬,最低也是在二十萬左右,然后才是鎮南軍,其編制在十五萬左右,最高不會超過二十五萬,最后才是鎮海軍。
鎮海軍的編制是最固定的,從炎朝建國開始,一直到現在,其編制一直都在十萬,不多不少,不增不減,每逢炎朝就大戰的時候,鎮海軍都極少參與,除非是遇到緊急情況,鎮海軍才會參戰,平時,鎮海軍基本上都是無所事事的。
每當換防的時候,鎮海軍都會裁剪一部分人下來,這些人大多數都去往了各個大洲,淪為了地方軍的將領,當然,也有一些人是直接解甲歸田,但是,他們的待遇極好。
關于這個奇特的現象,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當然,眼前這個問題也并不重要。
曾經在鎮北軍和鎮南軍服役過的許凱歌,現如今在西征軍當中服役,按理說,對付敵人的戰術,不敢說手到擒來,至少不會出現眼前這種只能被動防守,無法主動出擊的情況,可是,他偏偏還就遇到了。
跟西域名將康德交戰的時候,許凱歌雖然很緊張,卻也不覺得對方是不可戰勝的,而事實也確實如此,許凱歌在對戰康德的時候,采取了穩步防守的態勢,既不主動出擊,也不一味的死守,就戰術而言,他做到了滴水不漏,雖然戰況很慘烈,但是,康德也沒有討到什么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