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高坐馬背的秦之豹,臉色異常的難看,如果不是現在情況特殊,秦之豹很可以已經開罵了。
就在秦之豹這邊的戰況暫時告一段落之后,秦賦跟康德的戰役卻打響了,就價值而言,眼前的沙漠軍固然重要,固然是一個極大的威脅,但是,康德對西征軍的威脅更大。
在秦賦跟康德廝殺的時候,秦之豹是想帶著殷氹的人馬,前去支援的,沙漠軍對此,沒有做出什么過激的行為,他們只是警惕的看著秦之豹一行人,并不打算插足西征軍跟康德之間的較量。
但是,沙漠軍不參合,不代表別人不參合,比如我們的許凱歌,許副將。
在殷氹帶兵出現之后,久久不曾打開的城門,突然打開,許凱歌親自帶著人馬出現在城外,但是,他并沒有配合秦之豹他們,對沙漠軍發起進攻,而是站在不遠不近的位置,看著雙方。
在秦之豹打算馳援秦賦的時候,許凱歌卻提前一步,讓人擋住了秦之豹他們的去路,美其名曰是展開對沙漠軍的包圍,實則卻是不讓秦之豹去馳援。
這還不是最過分的,最過分的在于,秦賦和康德在展開最后的拼殺的時候,許凱歌派了一支三千人的小隊,企圖摻合進去,如果不是那五百重騎兵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可能康德不會被留下不說,很可能秦賦的兩千五百人,包括那八百重騎兵,都會被留在這里。
幸運的是,以往表現平平的秦賦,在這一次對戰康德的時候,表現十分的優異,成功的擊殺康德,沒能讓這匹老馬逃脫。
之前,秦賦在跟康德展開最后拼殺的時候,并沒有再動用重騎兵,不是因為重騎兵在四次沖殺之后,體力達到了極限,而是因為秦賦很敏銳的察覺到了許凱歌的企圖,把重騎兵擺在南邊,既是斷去了康德后撤,企圖跟沙漠軍聯合的打算,也斬斷了許凱歌想從中做文章的想法。
此時,不斷秦之豹看向許凱歌的眼神,無比的陰沉,殷氹和秦賦看向許凱歌的眼神,也異常的陰沉,誰都沒有想到,許凱歌會在這個關鍵的時候,選擇這樣做。
秦之豹很疑惑,他搞不明白,許凱歌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這樣做對他有什么好處。
為了功勞?
顯然不是,許凱歌帶著三萬人拿下北宛國,這本身就是極大的功勞,更何況,他在康德帶兵來攻打北宛城,堅守北宛城多日,北宛城始終沒有失守,這也是極大的功勞。
有這兩大功勞在身,不管之后西征軍的情況如何,不管西征軍在西北的戰局走向如何,許凱歌回到京城,不敢說連升三級,肯定會得到重用的,前途可謂是一片大好,沒必要這個時候跳出來搶功勞。
既然不是為了功勞,肯定是為了別的東西,比如說把秦嘉涆的兒子秦之豹,永遠的留在這里,比如把許一凡帶來的五千人的馳援部隊,葬送在這里。
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從許凱歌昨晚的種種做法來看,他就是這個打算,可問題是,為什么呢?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許凱歌和秦之豹的關系,其實不算差,在他們還沒有進入西征軍之前,在長安生活多年的秦之豹,跟許凱歌是認識的,雖然不是什么推心置腹的朋友,可至少也是比較彼此的,二人又沒有私怨,更沒有家仇,不至于翻臉吧。
在西征途中,秦之豹不止一次的救過許凱歌的命,其中的交情不可謂不深,如此一來,許凱歌就更沒有理由和必要置秦之豹于死地了。
如果要說理由,卻也有。
權利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