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要得益于許一凡的功勞了,在許凱歌前來駐守北宛城的時候,西征軍的后方又送來了一批軍備,這些軍備都是最新打造出來的,原本是用來針對西域聯軍的,不過,在石族人突然殺出來之后,只好先把這批軍備用在這群人身上。
優等戰馬,嶄新輕便而堅固的輕甲,第三代炎刀,嶄新的弓弩箭矢,這都是最新生產出來的東西,在許一凡和秦之豹出發的時候,這些東西都給他們裝備上了。
雖然這些裝備和許凱歌所在的軍隊的裝備相差不大,可是,在戰場上,每多一點點優勢,說不定就能改變戰局。
好的戰馬,它們沖刺的速度更快,耐力更好,對于騎兵來說,一匹好的戰馬,往往會給他們增加更多的勝算和優勢;
嶄新的輕甲,體積不大,能防護的地方不多,就是一些關鍵部位,跟重甲自然沒辦法相媲美了,但是,相較于布甲或者藤甲,那自然要好上很多,最重要的,這東西不重,攜帶方便,長途奔襲的時候,不會給戰馬增加太重的負擔;
殷元魁去往京城,訓練西征軍的時候,許一凡送去的第一批軍刀,是第一代炎刀,當然了,這是許一凡這么稱呼它的,而在許一凡來康城的時候,又送來了一批軍刀,這是東興工廠根據西征軍在西征時候,收集的很多情報和資料進行的了修正之后的第二代炎刀,而現在秦之豹他們手中握著的是第三代炎刀。
第一代炎刀是根據陌刀改造而成的,側重破甲、殺伐,刀身很長,重量也不輕,對士卒的體力和臂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適合短時間廝殺,卻不能長久廝殺,其在針對西域重甲兵的時候,取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第二代炎刀則在第一代炎刀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和改造,第二代炎刀的重量減輕了三分之一,刀身也縮短了三分之一,鋒利程度稍稍比第一代炎刀要差,但是,第二代炎刀,適合大部分士卒長期作戰,對士卒的體力有損耗沒有第一代炎刀那么大,這種炎刀很受將士們喜歡,在康城守城戰當中,第二代炎刀取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代炎刀,刀身比第一代炎刀短,第第二代炎刀長,重量適中,鋒利程度卻尤勝第一代炎刀,非常適合騎兵使用,無論在破甲方面,還是在殺人方面,都極其的鋒利,對付一旦的布甲、藤甲、輕甲,都能輕易撕裂,就算面對重甲,三刀下去,絕對能撕破,而且刀刃還不會卷刃。
第三代炎刀被送來的時候,殷元魁這些軍中老將可是一眼就相中了,那些中層將領看到之后,更是想要武裝到自己的部隊去,可惜,第三代炎刀的數量太少,前前后后加起來,也才一萬五千把,想要大規模武裝西征軍,還是不行的,不過,后方還在晝夜不息的進行鍛造,只要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第三代炎刀武裝全軍,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
只是,很多人都不清楚的是,在第三代炎刀被送來的時候,第四代炎刀的圖紙已經出來了,現在還處于試驗階段,至于第四代炎刀是什么樣子的,許一凡都不是很清楚,而這主要還要歸功于神機營的學生了。
除了戰馬、輕甲和第三代炎刀之外,弓弩箭矢也進行了升級,這件事是許一凡親手繪畫的圖紙,長弓的改變不大,只是在選材上更加的好而已,而其射程也更加的遠,比現在西征軍大部分將士用的箭矢,射程要多三十米。
別看這三十米不多,在戰場上可是能救命的東西,在殺敵方面,可以取得先機,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所在。
不過,為了增加射程,箭頭和箭桿的重量,就相對的減輕很多,殺傷力也減弱很多,這種箭矢能輕易的刺破布甲和藤甲,可以做到一擊斃命,但是,對待輕甲雖然能擊穿,卻不能致死,而對待重甲,那就更不用說,傷害肯定有,卻沒有之前箭矢那么厲害,因此,這種箭矢和長弓適合野戰和機動作戰,是騎兵的最好標配。
至于說弓弩,射程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射程比原來的減少了差不多五十米,但是,弓弩同時射出去的箭矢增多了,最少可以一次性射出去五支弩箭,做多可以同時射出去九支,不但箭矢增多了,其上箭的速度也比之前快了差不多一半,也就是說,之前兩輪射箭上箭的時間,現在可以射三次,而弓弩是近距離武器,在沖鋒作戰的時候,最多能使用兩輪,這已經是極限了,而現在,經過改造和升級之后,可以射三輪。
前往別小看了多出來的一輪,就這多出來的一輪,至少可以給敵軍造成一次很大的傷害,畢竟,弓弩距離敵人越近,殺傷力越大。
當然,壞處也很明顯,這種超負荷的弓弩,使用壽命都很短,雖然算不上一次性的武器,但是,幾次戰斗下來,幾乎都要大修,甚至是報廢,這完全就是用錢對出來的提升,想想就心疼,不過,相對于人命來說,這點兒代價還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