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人的軍隊,被秦之豹分為了三部分,一千人的輕騎兵,兩千人的步卒,輕騎兵是湯義統領,步卒是余休統領,而剩下的一千人則是秦之豹親自統領,不過,這一千人他至今都沒有動。
說是四千人對戰一萬二,其實是兩千人在跟對方搏命,盡管這兩千人表現的異常勇猛,盡管湯義帶著輕騎兵,不斷的干擾、壓制、破壞地方的陣型,可是,這三千人還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倒下,被消滅。
輕騎兵攜帶的箭矢不少,每人兩個箭囊,每個箭囊上二十支箭,不是不能攜帶更多,而是想要保證騎兵的機動性,就不能負重太多,兩個箭囊已經是極限了,再多就會成為累贅。
湯義在把兩個箭囊的箭矢射完之后,就下令拉近距離,開始使用短弩,但是,短弩的弩箭數量也不多,盡管他們用的很珍惜,可是,在戰場上,這種東西的消耗速度很快的,更何況,短弩的射速本來就快。
在長弓短弩都消耗殆盡之后,他們也再次發起了沖鋒,而此時,那兩千人的步卒,已經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了。
當然,敵軍那邊的傷亡更多,在步卒近戰,騎兵遠程輔助的情況下,敵方已經傷亡近四千人了,可是,看著對方那黑壓壓一片,一眼看不到盡頭的敵軍的時候,絕望的情緒在心中悄然滋生,然而,卻沒有人選擇后退,因為他們清楚,他們無路可退。
很多人都殺紅眼了,每個人都在以命相搏,可是,面對數倍于他們的敵人,大部分人都接連倒在了沖鋒的路上。
帶過兵的人都知道,任何一支軍隊,軍心士氣很重要,非常重要,超乎尋常的重要,而影響軍心和士氣的因素很多,而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戰損比。
不同的將領,不同的軍隊,他們能承受的戰損比都不同,就拿西征軍跟地方軍對比,在人數相同,裝備相同的情況下,西征軍能承受的戰損比,能達到百分三十到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當一千人傷亡過半之后,他們就會撤退,而地方軍能承受的戰損比,往往會很低,也就百分十到百分之二十左右,最多不會超過百分之三十,一旦超過這個界線,他們會迅速崩潰。
這就是正規軍和地方軍的區別所在,如果西征軍面對的是西域人,那么這個戰損比可能會更高,能達到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左右,如果是在背水一戰的情況下,那戰損比可以達到百分之百,如果是在絕境當中,沒有任何活下去希望的情況下,戰損比能達到百分之兩百。
哀兵必勝和哀兵必敗,是兩個極端,前者是毫無退路可言,他們只能拼死一搏,所以他們能勝利,而后者是有退路,比如北宋時期。
秦之豹他們現在面臨的情況,就是背水一戰,沒有退路可言,他們除了拼命也只能拼命,因為只有拼命才有活下去的希望,盡管這個希望很渺茫,如此一來,秦之豹這邊能承受的戰損比在百分之百,而許凱歌這邊的戰損比,應該在百分之五六十左右。
兩千步卒已經所剩無幾了,而湯義的輕騎兵在加入戰斗之后,也從騎兵逐漸淪為步兵,盡管他們是上馬可戰,下馬亦能戰的存在,可是,在面對大量的敵軍圍攻的時候,他們的傷亡呈現幾何倍的增加。
慕容濉和秦之豹并排而立,看到已經所剩不多的將士,慕容濉忍不住轉過頭,看向秦之豹,問道:“還不上嗎?”
“再等等。”秦之豹面無表情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