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和偏執,只有一字之差,可其所代表的含義卻天差地別。
許一凡執著于活著,因此,他竭盡所能,想盡一切辦法,積攢力量,讓自己活下去,而許凱歌執著于殺死許一凡,其原因無從得知,可能他自己此刻都不明白,他到底是執著還是偏執。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里,許凱歌的執著超乎常人,從他放棄北宛城那一刻開始,他就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許一凡身上,為了殺死許一凡,他拋棄了大部分將士。
說出來可能很匪夷所思,許凱歌作為曾經西征軍的副將之一,他在北宛城和涼宛鎮隱藏的軍隊,要遠遠超乎殷元魁和許一凡的想象。
涼宛鎮,許凱歌在此隱藏了一萬五千人,這些都是他麾下的精銳;
北宛城,許凱歌之前帶著三萬人攻打北宛城,又跟康德鏖戰數日,三萬人打到了一萬多人,然后又恢復到三萬多人,最后又變成了兩萬多人;
在石族出現,沙漠軍兵臨城下之后,許一凡前去馳援,燕王又馳援了其三萬五千人的軍隊,如果單純的數字相加,許凱歌手中有足足十萬大軍。
一個副將,卻擁有十萬大軍,其代表著什么,蘊含著什么,可想而知。
要知道,在整個大炎王朝,除了五位大將軍之外,剩下的將軍,不管是正牌將軍,還是雜號將軍,他們手里的軍隊,往往不會超過一萬五,哪怕是京城的禁衛軍統領,他們手下的軍隊,也不會超過三萬。
動用近十萬人,只為了殺死一個人,看似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可偏偏就出現了意外,現如今,許凱歌手里只用三千人而已。
除了之前跟康德大軍作戰的戰損,還有跟秦之豹石族作戰的戰損之外,許凱歌大部分的兵馬,其實都被一一瓦解,成為了俘虜,也成為了棄子。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童真趕到北宛城的時候,許凱歌手里,其實還有近三萬的軍隊,然而,這些人百分之八十,都被其在之后追擊許一凡的路上,先后拋棄掉了。
如果許凱歌據守北宛城,就他手上的人馬,即便是童真帶著大軍趕到北宛城外,跟秦之豹和石族匯合,想要拿下北宛城,不付出血的代價,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拿下北宛城的最好辦法,就是圍而不攻,把許凱歌和北宛城內的百姓,直接困死在其中。
當然了,這只是理想化的可能,在這種多方參戰的情況下,想要圍困北宛城十幾天時間,甚至是個把月,是沒有問題的,可是,想將其困的主動投降,沒有個三五個月的時間,是絕對不可能的,而那個時候,康城還在不在,西征軍還在不在,都能難說。
明明抓了一手好牌,卻被許凱歌打的稀爛,似乎許凱歌就是一個紙上談兵的趙括,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當然不是,許凱歌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在西征途中,除了殷元魁這個主持大局的操盤手之外,在整個西征當中,許凱歌和童真二人,可是出力良多的。
在被滅掉的六國當中,最難打的是白蓮佛國和康國,而這兩國,都是在許凱歌的出謀劃策之下,才得以用最小的代價拿下的,如果讓童真來指揮,那西征軍在這兩國的損失,絕對是要超出一倍不止。
就是這樣一個前途一片光明的人,卻選擇在最關鍵的時刻背叛了西征軍,這是所有人都想不通的事情。
十萬大軍,除了跟康德作戰,暫時的近三萬人之外,剩下的七萬余人,被許一凡分批蠶食了很多,又被童真殺死了很多,當然,還有被秦之豹弄死了不少,可饒是如此,許凱歌手里還有近三萬的軍隊。
如果回過頭好好去復盤整件事,就會發現,許凱歌主動做的事情并不多,如果硬要說的話,只有三件事。
其一,主動下令讓隆良才領兵五千,去圍殺許一凡;其二,主動下令進攻秦之豹和沙漠軍;其三,就是現在他在做的事情。
除了這三件事之外,許凱歌并沒有做其他多余的事情,面對康德的進攻,他很好的做到了一個炎朝武將該做的事情,不但提前拿下了北宛城,還把康德的大軍拒之城外。
在面對沙漠軍進攻的時候,他也是據城固守,并沒有讓沙漠軍得逞;在面對秦之豹截殺康德的時候,他只是選擇了袖手旁觀,按兵不動,在許一凡離開弓月城,開始搞風搞雨的時候,他也只是選擇了跟秦之豹他們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