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族的人雖然不多,可是,他們的戰力卻很強,不能當主力部隊使用,可完全可以當成奇兵來用。
在石族投入戰斗之后,寧致遠之前在西沙兩洲征集的三萬人的部隊,再加上很多關內的儒家子弟,自發的來到西北,棄文從武,加入軍隊,在這段時間,寧致遠麾下已經有近六萬人的軍隊。
在這些儒家子弟當中,以洛洲白鹿書院的儒生最多,其次就是海洲起點書院的儒生,當然,也少不了靈洲、長安等地的讀書人,總而言之,越是靠近西北的大洲,棄文從武的儒生越多。
如果單純從戰力而言,寧致遠這支六萬人的軍隊,戰力是最低的,可是,要論謀士,寧致遠的部隊卻是最多的,沒有之一。
在決戰打響之后,寧致遠接到命令,直接從西涼邊境撤離,兵峰直指康城以西。
在寧致遠這邊主動撤走之后,決戰打響的第十天,燕王那邊也終于有了動靜,在八月二十八號這天,燕王派出了八萬燕王軍,投入到了這場對戰西域的大戰當中。
至于燕王為何會選擇主動參與戰場廝殺,沒有人知道原因,但是,有消息說,燕王之所以這么做,是源于京城的那場云波詭異的變動,也消息說,是炎武帝給燕王下達了密旨,燕王不得不從,還有消息說,許一凡的學生許一安,在決戰打響之前,曾經進入涼州,抵達燕王府,雙方達成了某種協議。
總而言之,在這個戰火紛飛的時候,燕王為何出兵,已經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投入了這么多兵力之后,西域聯軍居然沒有被打潰,反而是愈戰愈勇,雙方打的有來有回。
在這場大決戰當中,西域聯軍先后拿出了三支奇兵,讓炎軍這邊吃了大虧。
第一支奇兵,是之前就已經問世的重甲兵,重甲兵本身沒有奇特的,因為炎軍也有重甲兵,只是,相對于以往而言,這一次,西域拿出的重甲兵,無論是人數,還是戰力,亦或者重甲的質量,都要比之前的要多,要高,要好。
在雙方交戰的第五天,法阿和尚就啟動了這支,由苦行僧、純粹武夫組成的三萬人的重甲兵。
雖然,重甲兵只有三萬,可是,他們在戰場上造成的破壞,尤其是在兩軍對沖的時候,重甲兵對普通步兵的殺傷力是很恐怖的,而殷元魁麾下的重甲兵,雖然能抵擋住西域的重甲兵,可是,他們也只能勉強抵擋而已,苦苦支撐而已,至于說反擊,基本上不可能。
殷元魁麾下的重甲兵,大多數都是身強力壯的普通士卒,雖然也有純粹武夫在其中,可武夫的數量太少,而且境界普遍不高,在體力上,在協調性上,炎軍的重甲兵都比西域的重甲兵,要稍遜一籌。
但是,這種幾乎要呈現一邊倒的局勢,在法阿和尚拿出重甲兵的第五天,殷元魁這邊出動了一支人數只有八百人的重甲兵,而他們就是許一凡麾下的乞活軍。
無論是從人數上,還是體力上,乞活軍都不是敵人的對手,可是,當乞活軍出現在戰場上,打開屬于乞活軍番號的戰旗,開始沖鋒的時候,意外就出現了。
乞活軍的進攻方式很簡單,就是一往無前,攻擊的手段也十分的單一,只有一刀,可當西域的重甲兵,遇到乞活軍的時候,他們的鎧甲,他們的戰刀,就像是紙糊的一般,雖然這么說有些夸張,可事實也差不多。
炎軍其他人破不開的重甲,在乞活軍面前,往往都是一刀的事情,最多也就補上一刀而已,至于他們手中的兵器,往往是觸之既斷,在失去了鎧甲的防護,還有戰刀的抵擋之后,他們的下場往往只有一個,那就是死。
乞活軍從出現,到沖鋒,再到戰斗結束,他們的隊形始終保持不變,哪怕出現了傷亡,他們的隊形也不會出現絲毫的凌亂。
沉默,是許一凡麾下軍團最大的特點,不管是在沖鋒的時候,還是在廝殺的時候,亦或者是在戰斗結束之后,幾乎都聽不到他們的聲音,這種無聲的殺戮,往往最震懾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