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這句話雖然在軍隊當中很流行,也很能激勵作戰的將士,可無論是在大炎,還是在北蠻,亦或者是西域和南唐,真正能夠被人誠心實意稱呼一聲將軍,或者大將軍的人少之又少,這是為何?
原因很簡單,大多數武將的能力水平都有限,很多將領終其一生,他們最高的官職也不過是百夫長,或者千夫長,而能成為萬夫長的都少之又少,至于更高的官職,往往都需要家族幾代人,不斷拼殺才能獲得,而像許淳和房巨鹿這樣年少成名的武將,是極少存在的。
哪怕是許淳和房巨鹿,他們都不完全算寒門子弟,房巨鹿所在的房家,可是長安老牌的家族,只不過,其名聲不顯而已,許淳所在的許家,同樣如此,只是,相對于房家,許家更加的低調,實力也要低不少,而許淳所在的許家,也是在許淳這一代成名,又在許淳這一代沒落。
像大炎王朝內的其他四位大將軍,鎮北大將軍夏侯拓,夏侯家族可是大炎王朝典型的武將世家,數百年來,夏侯家族在北方可是死了很多很多人的,可謂是滿門忠烈,至于鎮西大將軍秦嘉涆所在的秦家,鎮南大將軍武英叡,鎮海大將軍殷元魁,他們都是武將世家,誰祖上沒有闊過啊。
知人善用,是沒有上位者必備且該有的素質和胸襟,可很多武將也好,文官也罷,尤其是那些寒門子弟,很難獲得高位,這又是為何?
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的眼界,因為接觸的東西太少,他們的眼界限制也決定了他們的思維,在一般的小規模戰役,或者中型規模的戰役當中,一般的中低層將領,對應起來毫無問題,甚至可能是游刃有余,可是,一旦經歷的是大規模戰役,他們能管理和指揮好自己手上的軍隊就很不容易了,至于其他的軍團,他們尚且自顧不暇,哪里還有心思和精力去管其他。
在軍營當中,有這么一句話很流行:“校尉好做,將軍難當。”
當一場大規模戰爭發生,能夠指揮十數萬人,甚至更多兵團,同時作戰,而且還能做到物盡其用的將領,其實是少之又少的,令行禁止,那是基本的操作,而如臂指使才是一個真正大將軍該有的素質。
西北現如今的戰爭規模,是空前巨大的,殷元魁帶領的五萬人,秦之豹的十萬人,石狼的一萬人,寧致遠的六萬人,燕王交由韓德厚指揮的八萬人,再加上童真從西沙抽調的五萬人,足足有三十萬人,如果再加上其他一些臨時收編、征集的其他兵馬,再加上之前康城內關押的俘虜,殷元魁現在麾下足足有四十萬人左右。
如果在把古沫汐帶來的獸軍也算上的話,炎軍這邊的兵馬已經超過五十萬人,而在看看西域聯軍。
西域聯軍之前在人數上就占據優勢,雖然在之前兩次攻打康城的時候,他們損失頗大,尤其是申屠侯指揮攻城的時候,給西域聯軍方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可在安德烈負責指揮的時候,西域聯軍的人馬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是越大越多。
拋開大量的蟻軍和囚犯軍不去說,單單是阿修勒令趕到前線的數個王國的軍隊,就是一股很強勁的生力軍,據不完全統計,法阿和尚目前手上足足有近七十萬的大軍。
當然了,戰爭并不是單純的比拼雙方作戰的人數,主要還牽扯到其他方面的東西,比如軍備優良,比如將士戰力高低,比如后勤充裕與否等等,但是,人數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決定一場戰爭的走向。
騎兵游獵,重甲兵破陣,步卒沖鋒,奇兵突起......任何一種兵種的運用,都需要指揮者靈活運用,在說書先生,或者小說話本當中,經常看到的,什么兩軍對壘,在大戰展開之前,雙方各派出猛將在陣前廝殺,大戰三百回合的時候,想都別想,在真實的戰場上,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出現的。
當官職做到一定位置之后,將領是無需親自上陣殺敵的,不是他們不愿意,也不是他們不敢,而是相對于親自披甲上陣斬殺敵軍幾顆頭顱相比,他們穩坐中軍大營,負責指揮作戰意義更加重大。
一個人在驍勇善戰,無非就是百人敵,千人敵,了不起就是一個萬人敵,在中小規模戰爭當中,或許他們能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可是,在這種雙方投入超過百萬軍隊的大戰當中,別說一個萬人敵了,就是十個萬人敵,在百萬大軍當中,也不過是滄海一粟,九牛一毛罷了,他們能起到的作用,往往很小。
在法阿和尚的象兵被古沫汐的獸軍擊敗之后,法阿和尚動用了第三支奇兵,鐵牦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