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鎮。
此時已經是深冬季節,安民鎮又位于東北,天寒地凍,恰逢前幾日又下了一場雪,雪雖然不大,可持續時間很長,停停歇歇,沒完沒了,讓人心生厭煩。
春看百花冬聽雪,夏有涼風秋望月,那是文人騷客眼中的四季,對于絕大多數的百姓而言,冬天總是那么的難熬,家境好一點兒的,可以存活下去,可是對于那些家境不好的人來說,冬天就是一個生死劫,能否熬過去,只有天知道。
不過,安民鎮雖然地處北方,可因為遠離嘉州城,又有太白山橫亙在大炎和北蠻之間,這使得在這個常年征戰的北方,安民鎮卻過的十分的平靜。
小鎮的百姓都很淳樸,當然,民風也很彪悍,從十多年前開始,自從那個姓許的小孩來了之后,小鎮就陸陸續續多了很多外來客,人們雖然感到意外和困惑,卻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對的,只要他們不打擾到鎮子里的安寧,他們愛怎么樣就怎么樣唄。
小鎮不大,生活卻很富裕,一方面是遠離戰亂之地,百姓安居樂業,另一方面則是這里距離大炎王朝的龍興之地不遠,受到了朝廷的諸多恩惠。
雖說是冬天,可家家戶戶都有柴火去燒,大冬天的,外面天寒地凍的,自然沒有幾個人愿意出門,大部分人都坐在溫熱的炕頭上閑聊,而聊的最多的還是許一凡。
許一凡雖然是鎮子上的外來者,可他從小就在鎮子吃著百家飯長大的,早已經是鎮子的一員,以前,他們只是覺得這男娃長得好看,比女孩還俊俏,長大之后肯定是入贅到某個富裕之家當姑爺的料,許一凡還在鎮子到底時候,他們就經常這樣打趣許一凡,而每次許一凡都會靦腆一笑,那樣子著實可愛,尤其是那兩個小酒窩,讓人忍不住想去戳一戳。
在許一凡離開鎮子之后,大家都覺得有些惋惜,但是他們也知道,安民鎮太小了,不適合這個小男娃,鎮子里很多人都相信,許一凡離開安民鎮之后,會有一番作為,只是,他們沒想到的是,許一凡居然有那么大的本事,又是經商,又是領兵打仗的。
現如今的安民鎮,可以說是十里八鄉最富裕的一個鎮子,因為許一凡在崛起之后,就給安民鎮弄了不少產業,讓很多人借此有了穩定的收入,錢雖然不多,不至于說大富大貴,可至少不會饑寒交迫。
不過,人一旦有了錢,心思也就多了,不少安民鎮的原居民,在積攢了一筆錢之后,就離開安民鎮,去往嘉州城,或者其他的大城池生活,人各有志,這也使得安民鎮變得比以前冷清了許多。
這幾年,安民鎮來了不少外來者,他們或買,或租下這里百姓的房子,開始經商做生意,說是做生意,可小鎮就那么大,大部分東西鎮子上的百姓都能自予自足,無需用到這些,因此,很多商鋪都生意慘淡,可這些人在虧錢的情況下,也沒有離開,似乎他們不是來做生意的,而是來定居的。
鎮子的東邊有一座荒山,荒山之上有一座墳冢,以前住著一個瞎子老頭,還有一個粉嫩少年,現如今,荒山還是荒山,而墳冢也成為了真真的墳冢。
在荒山的對面,有一座桃花山,是那個少年和一個黑瘦的小丫頭種植的,現如今,這些人都不在了,唯獨那座桃花山還在,可惜,自從幾年前,從長安來了一個貴人之后,桃花山就被封山了,鎮子的百姓想去吃櫻桃,可就沒戲了。
因為無人打理,桃花山長滿了荒草,而桃花樹也沒人修建,開始野蠻生長,這使得桃花樹沒有以前那么好看了。
而在今年冬天下第一場雪的時候,鎮子上來了一個白衣男人,男人年紀不大,卻也不算小,四十多歲,孤身一人。
來到小鎮之后,就在距離桃花樹不遠處搭建了一個草棚居住,鎮子上的官差曾經去驅趕過幾次,可每次男人都笑臉相迎,從懷里摸出一些碎銀子,正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三番五次過后,也就沒人去管了,反正他只是住在山下,沒有去桃花山上,不算違禁。
男人姓武,名字不詳,讀過書,談吐不凡,來到鎮子之后,既在鎮子上唯一一家私塾當了一個先生,鎮子不大,私塾以前是沒有的,在多年前,宋洪-志當縣令的時候,曾經出資建立了一個私塾,據說是為了讓他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好讀書。
私塾的建立,也給小鎮的百姓帶來了好處,讀書識字對于百姓而言是好事兒,反正鎮子上的私塾也不花錢,私塾不大,以前是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一個人教書。
老人姓孟,小鎮上人喜歡稱呼他為孟夫子。
孟夫子年齡不小,脾氣也很好,書教的好不好,小鎮的人不知道,可人是真的好,至少去私塾讀書的孩子,回家之后都說老夫子人很好。
不過,孟夫子在小鎮沒待幾年,就離開了,可能是年齡大了,也可能小鎮的孩子太頑劣了一些。
在孟夫子離開之后,小鎮又先后來了兩個教書先生,一個五十多歲,據說是嘉州城那邊一個屢考不中的老秀才,為人很嚴厲,幾乎沒有什么笑臉,喜歡掉書袋,更喜歡懲罰學生,導致很多學生都很怕他。
老秀才也沒有在鎮子里待多久,前前后后也就三年不到,就離開了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