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二號。
一個震動整個長安,整個中原,甚至是整個天下的消息,從太和殿內傳出來。
失蹤多年的大皇子回來。
李璇璣,這個曾經道教人宗的圣子,他的真實身份是大炎王朝炎武帝李建民的兒子,這件事是李建民親口承認的,而確定這件事的是宗人府、不良人、影衛和蛛網四大機構,而且皇后娘娘南宮琉璃也承認了。
對于大皇子,一直是皇室心中的一根刺,也是滿朝文武心中的一根刺,一場玄武叛亂之后,大皇子就失蹤了,這些年來,大炎王朝一直在尋找大皇子,而為了尋找到大皇子,動用了無數人力物力財力,其中的代價和心酸,外人很難知曉。
之前,李璇璣出現的時候,就有人猜到了他的身份,只是無法確定,而李璇璣在進入長安之后,就一直留在長安,還經常被召入后宮,這已經讓很多人有所猜測了,只是還無法肯定罷了。
現如今,李璇璣的身份被確定下來,眾人在感到震驚和意外的同時,也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道教,這個離開世人視線很多年的修行勢力,在選擇避世之后,就極難尋見,而這些年來,大炎王朝可謂是把中原,甚至周邊地區都翻了個底朝天,都沒能找到大皇子,這只能說明,大皇子不在這些地方。
不過,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李建民在肯定了李璇璣是大皇子的身份之后,并沒有被立為太子,而是被送到了縱橫書院去求學。
皇家子弟,無論男女,在封王和成為儲君之前,都要進入縱橫書院求學,而且他們不單單要去縱橫書院求學,還有進入翰林院學習,另外,他們還需要進入宗人府待一段時間。
對于李建民這個安排,眾人雖然感到意外,卻也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首先,李璇璣是大皇子的身份雖然被確定了,可大皇子失蹤的時候,是才出生沒多久,這些年一直漂泊在外,很多皇家禮儀和規矩,都需要學習,如果這個時候直接將其立為太子,肯定會有很多人反對的;
其次,李璇璣在道教待了多年,而大炎王朝又是以儒治國,想要成為那個未來坐在龍椅上的人,必須學習儒家文化,這是當年炎高祖親自訂立下來的規矩,后世子孫沒有人敢違背;
另外,炎武帝李建民正值春秋鼎盛時期,暫時不立太子也沒有太大的關系,畢竟,李璇璣作為大皇子,也才十六歲而已,還沒有及冠,而其他幾個皇子,也還年幼,過早的立為太子,并不是什么好事兒。
許一凡在得知這個結果之后,只是覺得有些意外,不過,也沒有太意外。
在來長安的路上,許一凡就已經知道,他不是當年失蹤的三個孩子之一,只是,他沒想到的是,李璇璣會是大皇子。
另外,還有一件事也讓人感到震驚。
佛門的佛子慧法也是皇室中人,他是昔日漢王李建業的兒子,也是李建業其現存于世的唯一血脈,對于這個結果,眾人雖然震驚,可并不意外。
之前,慧法和李璇璣來到長安城的時候,很多人都根據他們的長相,猜到了他們的身份,只是,不確定而二人到底誰是大皇子,誰是藩王之子罷了。
只是,相對于大皇子李璇璣的回歸,對于李建業之子慧法的身份的確定,很多人選擇了靜默。
當年,先帝暴斃,發生了五子奪嫡事件,最終李建民問鼎天下,成功登上皇位,其他幾個兄弟都封王了,可是,在李建民御駕親征,北伐北蠻的時候,李建業聯合李建澤和鎮國大將軍許淳,選擇叛亂。
那一場叛亂,不但使得大炎王朝消滅北蠻的宏偉計劃功虧一簣,還差點兒引起大炎王朝崩盤,對于李建業三人,很多人對他們的印象是很復雜的。
在先帝的幾個兒子當中,李建民并不是最合適的帝王,反而是李建業最合適,李建業當時不但是嫡長子,而且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都是極佳選擇,在文韜武略方面,都極具天賦,只是,他最終還是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