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了,就像貓兒的腳步,一點點變深,一步步向你走來,一不留神,天便像黑天鵝的羽毛一般,透不出一絲白,而隨著黑夜的降臨,也意味著除夕到了。
“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
除夕,意味著舊的一年的結束,又意味著新的一年即將開始。
最快樂的除夕,可能當數梁代詩人徐君倩筆下的《共內人夜坐守歲》:“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質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疊釵重,為待曉光催。”
除夕之夜,詩人與妻子懷著喜悅的心情迎接著新年的到來,他們圍爐而坐,達旦不寐,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盡管窗外大雪紛飛,寒風呼嘯,但室內歡歌笑語,其樂融融,歡愉之情,呼之欲出,讓人倍受感染。
當然,蘇東坡筆下的《守歲》也別有一番情趣:“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旦勿唱,更鼓畏撾。”
過年是孩子們最期盼的事,如此美好的夜晚,他們又怎能安然入睡呢?
最溫馨的除夕,可能當數南宋詩人范成大筆下的《賣癡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鐘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買。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云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
賣癡呆是吳中地區的一種習俗,除夕之時,小兒繞街呼叫,賣癡賣呆,若有人買,小兒就會變得脫明伶俐。這本來是大人逗孩子玩的游戲,但小兒卻叫得特別認真,以致引來一老翁。老翁憐愛孩子,執意獨買,并且買了還要再添。孩子的稚氣、可愛,老人的慈祥、善良,讓這個除夕變得特別的溫馨。
最熱熱鬧的除夕,可能當數明朝詩人沈明筆下的《除夕詞》:“鑼鼓兒童聲聒耳,傍早關門;掛起新簾子炮仗滿街驚耗鬼,松柴燒在烏盆里。寫就神茶并郁壘,細馬送神。多著同興紙,分歲酒闌扶醉起,閻門一夜齊歡喜。”
除夕之夜,鑼鼓喧天,爆竹如雷,歡聲如潮,人們換上了新的門簾和窗簾,貼上了門神和對聯,一家人圍桌而坐,歡歡喜喜地吃著年夜飯,大家都沉醉在濃濃的年味里。
最惆悵的除夕,可能當數唐朝詩人來鵠筆下的《除夜》:“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貝春風。”
除夕能與家人團聚在一起,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對于不能歸家的游子來說,卻是每逢佳節倍思親。除夕之夜,詩人身處異鄉,回家團聚成了一個美麗的泡影,伴隨著陣陣報曉的雞鳴,詩人感到無比的哀傷。沒有親人在身邊的年,是最孤獨的年,是最痛苦的年,也是最沒有意思的年。
最無奈的除夕,可能當數南宋詩人文天祥筆下的《除夜》:“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這是文天祥人生中的最后一個除夕,外面人聲沸,燈火輝煌,而他卻獨居牢中,有殺賊,卻無力回天,直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堂使英雄淚滿襟”。
元符十六年的除夕夜,對于很多人來說,意義都是不同尋常的,有人歡喜有人憂。
“少壯輕年月,遲暮惜光輝。”
對于朝中很多老人來說,除夕之夜,一家人坐在一起,和和美美,團團圓圓,老母尤在,妻妾依然年輕,兒孫繞膝,仿佛一切光景都在昨日一般,耳邊響起老人的嘮叨聲,妻妾的責怪聲,還有孫兒們的童言童語,再回想起年少時的自己,再看看現如今的自己,才覺得一切是那么的難能可貴。
“如何歲除夜,得見故鄉親?”
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貧民,還是位高權重之人,到了一定時候,一定年齡,尤其是除夕夜的時候,他們最想看到的就是親人尤在。
只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拼命朝上攀爬,可是,當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在回首看去,卻發現昔日最親之人,早已經不在,除了遺憾,更多的還是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