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這句話沒錯,可也不是絕對,敵人的敵人可能依舊是敵人,而敵人有時候不一定是敵人。
北蠻和大炎王朝雖然是敵人,可整體而言,只是算是鄰居之間矛盾,就像大炎王朝皇室和世家集團之間的矛盾一樣,在沒有外力的威脅情況下,他們打生打死都可以,可一旦有外力干擾的情況下,那就會暫時放下矛盾,一致對外。
不管是北荒來說,還是對北蠻而言,亦或者是大炎王朝,他們真正的敵人,永遠不是對方,而是那神秘莫測的北海之地的人。
中原人可能不清楚北海之地,這些不可知之地的勢力的強大和恐怖,可北荒和北蠻肯定清楚,當他們發現自己抵擋不住的時候,肯定會尋求外援,而尋求外援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一點兒他們心里很清楚。
徐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借助北海之地的力量,以兵不血刃的手段收復北蠻,甚至是征服北荒。
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可也不是沒有可能。
若是放在平時,這種情況肯定不會出現,然而,現如今北海之地的人已經出現,而北蠻前段時間,派遣使臣前來大炎王朝,不單單是為了議和,更重要的是來尋求外援的。
之前北蠻和炎軍一戰,傷亡不可謂不小,而北蠻可不是什么心胸寬廣之輩,他們既然能夠放棄仇怨,低三下四前來議和,而且還答應了很多大炎的過分要求,這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說明北荒那邊的情況很不好了。
如果在這個時候,大炎王朝不選擇幫助北蠻抗擊北海之地的人的話,反而選擇北伐,那北蠻肯定會腹背受敵,而這種情況下,北蠻極有可能狗急跳墻。
他們有三個選擇,要么選擇死戰到底,而且是兩線作戰;要么是舉全國之力,悍然南下;亦或者是選擇投降北海之地,然后引狼入室,對抗大炎。
三種選擇,好壞利弊各有,但是,第一種選擇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北蠻和北荒只是面對一個強大的敵人,可能會選擇死戰到底,畢竟,只要打贏了,他們就有喘息的機會,就有活下去的資本,而打輸了,也還有退路。
可若是大炎王朝在這時候跟北蠻開戰,北蠻很可能會放棄抵抗北海之地的人,選擇南下。
兩權相害取其輕!
相對于未知的北海之地,大炎王朝的實力他們是清楚,或許舉國南下,不一定能顛覆大炎,可是,絕對能從大炎王朝身上狠狠撕下來一塊肉,以此來換取喘息的機會。
至于第三種可能性,北蠻和北荒的選擇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也不是不會選擇,如果事情到了萬不得已的程度,大炎的威脅比北海之地的威脅更大,他們肯定會這么做。
當然,這么做的,無疑是引狼入室,玉石俱焚,但是,到了快要亡國滅種的地步了,很多事情他們都不會去考慮的。
不過,如果大炎王朝選擇協助北蠻和北荒的話,那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
不管是北荒,還是北蠻,戰力其實都很強,如果他們不想抗擊北海之地的人的話,早就選擇了投降,也不會年復一年,一代又一代選擇戰死在北荒和北海之地的邊境。
北蠻叩關,炎軍拼死抵抗,為了就是身后的家園,而北荒和北蠻也是如此,百姓在萬不得已的情況,都不會選擇背井離鄉,更何況是一個王朝呢。
北蠻也好,北荒也罷,他們選擇對抗北海之地,就是不被入侵,只要能守護自己的家園,那很多條件其實都是可以商量的,都是可以答應的。
徐肱的意思很明確,相對于舉全國之力北伐,還不如選擇出兵協助北蠻,從而在北蠻王庭手中換取足夠的利益,看似有趁火打劫的嫌疑,可對于曾經是敵對王朝的雙方,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想要消滅北蠻王朝很難,而想要收服北蠻王朝更難,可若是可以收服,那換來的利益,比消滅更加有效,也更加值得,而前提就看李建民愿不愿意了。
在一陣沉思之后,李建民緩緩開口道:“徐愛卿說有三個問題,剩下兩個是什么?”
“陛下是著眼于北蠻一國之地,還是著眼于整個天下?”徐肱緩緩問道。
“嗯?”
李建民挑了挑眉頭,看向徐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