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年紀不大,十五歲左右的樣子。
模樣端莊,眉目如畫。
雖是坐在這里,低頭看書。
卻也能讓人一眼看出其身材苗條,曲線玲瓏。
最為吸引人的,是她那滿身的書卷氣。
只一眼看上去,就給人一種飽讀詩書的感覺。
這并非是刻意裝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或許,這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從其梳的發式上來看,可知其不曾成親。
車輪碾在崎嶇的道路上,顯得顛簸,不時發出咯噔聲響。
一般人便是正常的坐在這上面,什么都不做,時間長了都會覺得顛的難受,身子酸疼。
但少女卻像是感受不到這些一般。
任憑馬車如何顛簸晃動,她都靜靜的坐在這里看著面前書卷。
時而會伸出纖纖玉指,將書卷打開一些,或者是將看完的書卷合攏,再打開一卷。
耳邊不時會有一些不曾扎住的青絲垂落,有些影響視線。
每每此時,她都會習慣性、下意識的抬起手,將這些調皮的頭發給攏起。
弄到耳朵上方。
但過不了太久,這些發絲就會再度悄然滑落。
宛若調皮、不想受到束縛的頑童一般。
她也不惱,目光落在書卷上,蔥根一般的手輕抬,很自然的就將它們給再度攏到耳后
此時斜陽夕照,橘紅的日光通過馬車上的一些縫隙,落在她的半邊側臉上,頭發上,耳朵上。
迎著日光,可以從其瑩瑩如玉的耳朵上,看到細小的絨毛,與纖細的血管。
那白皙的耳朵,此時也變得半透亮,像是一件藝術品一般,煞是可愛。
她的青絲,也被斜陽渡上了一層金光。
安靜,恬淡,與這斜陽極為相配。
此方天地,都處在安靜之中,似一幅畫在眼前展開。
斜陽,馬車,書卷,低頭看書的少女
少女淡淡的體香,與墨香融合在一起。
淡淡而又好聞的味道,不知不覺,就充滿了這個小小天地
少女名為蔡琰,字昭姬,乃是大儒蔡邕之女。
此時正處在從洛陽前往長安遷徙的路上。為了避諱司馬昭,將其改為文姬了,想了想,還是用昭姬吧。
又過了一陣兒,一卷書再度看完,蔡琰將書卷合其,重新放回原處
也不知道看了多長時間書的她,終于停止了。
雙臂舉過頭頂,身軀緊繃,長長的伸了一個懶腰。
玲瓏曲線,盡顯無疑。
伸手捶捶不知何時,已經變麻的腿,并小心翼翼的活動幾下。
在腿上的難受勁過去之后,她將目光轉移到了馬車之外。
此時斜陽已經落山,天邊留有余暉。
暮色開始自天際而落,籠罩四野。
天地間多出了一份沉靜與蒼莽
若視野之中,沒有眾多流離失所,被迫舉家遷徙,顯得衣衫襤褸的百姓,蔡琰能夠靜靜的望著這有了暮色的黃昏,看上很久。
一直看到天空變得深邃,有明亮的星,一顆一顆出現,點綴夜空
暮色下,紛亂、流離失所、茫然無措、惶惶不安不時傳來的一些哭喊聲將蔡琰拉回到了現實。
身上的書卷氣,少了許多。
少女蔡琰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
雖早些年間,因為父親得罪了宦官,不得不跟著父親顛沛流離,進行避禍,但她也不曾養成多愁善感的性子。
可是現在,看著眼前的種種景象,再想想一路的所見所聞,她也是忍住的為之嘆氣。
心頭多諸多沉重。
此時遷徙,才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最為重要來到關中之后,這樣多遷徙過去百姓,需如何進行安置。
那時才最為困難。
一個弄不好,這些在董卓的命令下,被迫遷徙的百姓,將會變得更為凄慘。
再想想董卓此人的一些殘暴做派,以及她自己所知道的一些對抗與斗爭。
她的心頭,就變得更為沉重幾分。
哪怕是她自幼聰明伶俐,此時去想這些事情,也一樣是覺得眼前一片漆黑。
看不到希望。
亂世之下,人不如狗。
大人物要好的多,便是被迫隨波逐流,自保的能力多半還是有的。
最為無力的,就是這些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