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戊申海戰戰場。
黃海平均深度100米,海底比較平坦,大部分水深在80米以內。
黃海的名稱來源于它的水域水色呈黃色,由于歷史上黃河有七八百多年的時間注入黃海,使得河水中攜帶的泥沙將黃海近岸的一部分海水染成了黃色,因此而得名。
黃海屬于東海的一部分,金朝初期,黃海海域曾被稱為“東大洋”,把現在的東海一帶稱為“南大洋”。
金朝末期,在908年以后出版的地圖中均已使用今名。
“嗡嗡嗡嗡嗡……”
海軍的直升飛機,正在這片海域上盤旋著。
總裝周饒處長,扒在直升機艙門便,穿著厚厚的皮夾克,帶著耳機,看著下方的船只。
在9月17日當天,聯合艦隊【赤城號】在天上,被【夷州號】航母編隊的【404】命中。
一發直接打斷了【赤城號】的航母,使得它當場失去戰斗力,并沉入了大海。
對東瀛的懲戒戰爭已經結束,【大和】、【武藏】、【信濃】、【加賀】4艦也被轉移到了相關的研究部門。
雖然有著4艘供以研究,但是科研人員們還是覺得不夠用。
再加上軍方本就有計劃,因此直到11月24日,才開啟了打撈工作。
在打撈區域的外面,則是幾艘護衛艦做保護。
而護衛艦里面,則是各種各樣的工程打撈船舶。
與此同時,在下面的探測船,也通過聲吶,找到了【赤城號】的殘骸。
周饒的耳機中,緊跟著便傳來了報告:“報告,水下68米,發現【赤城號】斷成兩截的殘骸。
首部約120米,尾部約140米。”
周饒向下方的打撈指揮部傳達了命令:“探明清楚后,準備打撈。”
“是!”
與此同時,打撈船上,甲板上的后勤人員們,正對著2號打撈潛艇內的打撈員羅馬招著手:“小羅,注意安全。”
羅馬坐在黃色的潛艇中,扒著艙蓋,說道:“妥妥兒的。”
說罷便下了潛艇,并“蓬”的一聲將潛艇艙蓋給關上。
和羅馬一樣,為了打撈【赤城號】,打撈指揮部一共出動了4艘潛艇共同作業。
而這些白色的潛艇,長、寬、高分別是6.3米、3.0米與3.4米,空重不超過20噸,最大荷載是220公斤,最大速度為每小時25海里,巡航每小時1海里。
潛艇準載人員為1人。
潛艇的首部為一個圓形的透明玻璃艙,方便操作人員觀察。
在玻璃艙的上下,則是4盞探照燈,如“口”字型分布。
在潛艇的左右,各有一個機械手臂,方便操作人員操控。
潛艇下水后,玻璃艙外的天空和海水瞬間分成了兩個世界。
頭頂是湛藍的,頭下是漆黑的。
羅馬坐上操作位后,撥開了數個開關,4盞探照燈“噌”的一下,便驅散了黑暗。
看了一眼眼前的海底世界,羅馬打開了通訊道:“2號艇準備就緒。”
很快頻道內也傳來了1號、3號和4號的準備聲。
隨著打撈指揮部傳來了開工的命令,羅馬4人也開始操控著打撈潛艇,朝著【赤城號】殘骸處而去。
4艘潛艇,分別抵達指定地點。
而羅馬所在的位置,就在首部斷裂處。
透過探照燈,羅馬能夠看到【赤城號】那斷裂口爆炸產生的痕跡。
這時候,水面上的船只,也開始將鏈條從上方釋放了下來。
“開始釋放鏈條,各艇請注意。”
鏈條首端的信號燈,正一閃一閃的。
羅馬也看到了自己頭頂附近的鏈條,尋著信號發送過來的方向,操控著小艇游了過去。
左右手各自操縱著腰桿,機械手臂伸出來,“咔”的一下,便抓住了鏈條。
羅馬對著頻道內說道:“2號艇已捕獲鏈條。”